武志红,的心态学作家武志红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4-12-29 22:05:52
一、***另类***的心态学作家武志红
提到心态学,武志红老师可谓是在大众认识中最“知名”的一个心态专家了。武老师本身的专业基础,不足以支撑他现在的名声。这是我的基本看法。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武志红就真的像一些同行、武志红的前读者们所批判的那样的不堪。
一、武志红个人简介
1、个人资料
中文名:武志红
出生地:中国河北
职业:咨询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心态系
2、个人经历
1992年入读北京大学心态系本科
1996年入读北京大学心态系研究生
武志红,男,北京大学临床心态学专业硕士毕业。
曾在《广州日报》社工作,主持《广州日报》每周六见报的"健康心态"专栏。
广州武志红心态咨询中心咨询师。
二、武志红的书
2007.05《解读“疯狂”》
2007.05《为何家会伤人》
2008.04《七个心态寓言》
2008.04《心灵的七种兵器》
2009《为何越爱越孤独》
2009.05《梦知道答案》
2011.01《解读绝望》
2011.04《活出你的小宇宙》
2012.12《为何爱会伤人》
2013.01《身体知道答案》
2014.04《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2014.06《为何家会伤人》
三、武志红的成就
“武志红是谁?武志红的书有哪些?武志红的成就有哪些?武志红如何在《得到》仅用三天获得38000多个用户?”
2017年7月4日武志红在《得到》发出第一篇文章---《发刊词》,截止到今天7月 7日的下午我写这文章已经达到38052个用户。这是连笑来同学目前为止获得16万订阅也没有过的成绩。
让我们不经想问是什么让这个《武志红的心态学课》专栏订阅,如此疯狂?
武志红是谁?
武志红:自从本科和硕士在北大接触、学习心态学,到后来开始由浅入深地从事心态咨询工作,时间已经过去了25年。在这期间,我听过上万人的故事,累计咨询时间超过6000小时,也写了三百万字的心态学著作。
《得到》是什么?
《得到》是《罗辑思维》一个“衍生品”,是罗胖立志做“中国的知识服务商”的一个杰作。从《罗辑思维》700多万用户,到《得到》300万多用户,再到订阅用户累积人数目前已经超过143万人次,一次次的筛选。实现从一个“大师级”到多个“大师级”的华丽转身。
《武志红的心态学课》的目的什么?
目的是:让我们洞悉自己的内心,完成内在意识的不断升纬,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是的,触动每个人内心那根弦,我们都想要: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人是一个不断自我满足的物种,所有行为动机都是在为了自我某方面的满足。社会正从物质需求转向了精神需求,简单的物质需求已经不能满足我们了,我们开始向精神需求迈进。
看了《武志红的心态课》的课程目录,看了前面更新的六篇文章,就像我朋友说的:挺有意思的,他写的文章都好像聊天,一点点铺垫偶尔还解释,很照顾用户的节奏,达到同频再把重要的认知抛出来。
二、为什么我不爱读武志红
赵小明:武志红催眠人的手段谁都比不过!
【赵小明,一个专注反对武志红的心理学家】
其实,武志红之所以成为网红靠的全是套路。那么,武志红是如何让你被套路的呢?
第一阶段:巴纳姆效应
要你相信一种不靠谱,必须首先让你觉得它有点靠谱!
武志红生产出的内容一定是让你觉得可信的,戳中你的痛点的,目的是第一时间抓住你的内心——还挺靠谱的呢!
巴纳姆效应指的是人们都有一种很容易相信笼统、概括性、描述性内容的特征,即使这个描述非常空洞,人们仍然认为这其实说的就是“我”。
巴纳姆效应最早的时候也被称作星象效应,它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是人们从星象学的一些暗示性中研究发现的。关于它的研究实验是这样进行的:
首先,心理学的教授将一周的星象预测结果给班里的每个同学都发了一份,让他们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内去对照一下自己会不会发生上面预演的这些事情。
两周之后,教授让学生们为结果的准确率打分,结果学生们打出的分数普遍高达80分甚至以上,并纷纷表示,预言很准。
这时教授告诉学生们:其实我给你们每个人的预言都不是你自己的星象。也就是说,我给你们的是一个假的星象预测报告。但是,为什么你们都还会觉得这份预测的那么准呢?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总是会不自觉的有一种预期效应,喜欢收集各种支持某种观点的证据,哪怕是毫不相干,也会找到一种合理化的解释和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
这就好比一个人先开了一枪,然后在子弹击中的地方画上靶心,弄得自己真是个神枪手一样。先决定了自己的立场,然后才开始找证据,并且只找对自己有利的,而对于那些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则选择性忽略。
前面提到的“巨婴论”的做法是典型的观念先行,然后举例论证。“巨婴论”的泛化解读,号称定义了99%的中国人,犹如八爪鱼,触及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所以,“巨婴”这个概念,本质上和星座运势没有区别,不过是披着心理学外衣的“算命”罢了。
第二阶段:正例谬误效应
如果第一阶段让你觉得有那么点“靠谱”,那么第二阶段则是升级版,让你觉得“靠谱”到你深信不疑!
如果说巴纳姆效应是让初次接触假心理学的人对其产生好感,那么正例谬误效应就是让你强化这种好感。
所谓的正例谬误效应,是指人们由于只关注与自己期望相符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所产生的知觉错误。
比如前面提到的“11:11”现象。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种现象:为神马每次看表都是11:11(或者是别的什么时间)?其实这也是正例谬误效应。
当你认为自己每次看表都会是11:11之后,你看100次表,可能只有3次是11:11,但你会无意识地把那97次“不准”的忽略遗忘掉,而每次一看到11:11就会触发你的大脑:天啦噜!!又是11:11,怎么每次看表都是这个数?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简单,每次看表,做个记录,是什么数字,然后综合统计一下,你会发现11:11的次数并没有比别的数字多。
由于正例谬误效应,你最后找到的是一大堆支持武志红观点的事例。于是你震精了!感动了!于是你在“被套路”的这条不归路上越陷越深越走越黑。
第三阶段:俄狄浦斯效应
当你对一件事情深信不疑,它往往就会因为你的深信不疑而真的发生了!
通过巴纳姆效应入门,又经过正例谬误效应的放大,恭喜你!你已经对武志红深信不疑了!
接下来的事就交给俄狄浦斯效应模式——是俄狄浦斯效应,不是俄狄浦斯情哦。
俄狄浦斯情结是指“恋母情节”。
俄狄浦斯效应是指“当你对一件事情深信不疑,它往往就会因为你的深信不疑而真的发生了”。
比方说——
我是一个巨婴,我必须按照巨婴的处事方式去行事!
我是巨婴,总在找妈我也没办法啊!
自恋就自恋吧,谁让我是巨婴呢!
当你把“巨婴论”的描述奉为人生规条,毫无疑问你已经变成了它说的那种人。
于是,冥冥中有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你,你越相信就越成为那样,越成为那样你就越相信,这是一个死循环。
现在小明宣布给大家一个心理学里最大的秘密,那就是----任何概念一旦被创造,就会产生与这个概念相映射的心理。人们会不自然的把自己的感觉往那上面靠,随着认同不断加深,最终你终于拥有了这个概念所假设的感觉。
到了这一步,你已经完全成为了虔诚的圣婴教教徒了。这个时候,虔诚的圣婴教教徒开始自动自发地为教主“效力”,这样就构成了传销式的传播。
当越来越多的教徒们进来,就形成巨大的流量之后,这就为武志红变现、攫取贩毒式的利润提供了有力保障。
所以不得不承认:武志红真的很有商业头脑,用文字成就了一门“生意”。
所以,成为一个圣(网)婴(红)和成为一名厨师或是理发师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唯手熟尔。
【看更多反对武志红文章,可以搜索赵小明】
三、武志红的逆袭
《为何你总是会受伤》一书,可以说是武志红自他那本最重要的作品被禁之后,低调重新出发的一本文章精选集。
相较于饱受争议的那本禁书,我更推荐大家看看《为何你总是会受伤》这本书。
因为,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武志红作为一个普通人,是怎么逆袭成为名利双收的心理作家的。
可能有人会奇怪,你以前不是写文章抨击武志红的吗,怎么现在开始写文章推荐他的新书了?
这不奇怪。因为我看了《为何你总是会受伤》一书后,发现了武志红的变化,我愿意和大家分享他的变化。
都有什么变化呢?
例如,他在书的副标题就明指:伤口是勇气和动力的来源。
例如,他会在序中写他发现他河北农村老家的巨大变化,包括婆媳间的恶心争斗少了、孩子大都好看、老人活得开心等。他说,这里面的深层原因,是生的能量的增强。他说他以前对他所住小区的装修噪音特别反感和烦躁,而现在当他能将这些噪音理解为生的能量的一种表达,他甚至因此对这些噪音有了一些喜欢。
还例如,他会在分析杨元元之死的成因后,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不要通过考大学、结婚、找工作等重大方式来为自己争取独立空间,可以先从很小的事情开始,先从日常生活中很小的细节开始。
我还可以列举很多。我只是想说,单纯挑毛病,或者批评某事某物有问题,并不难。但能发现好,看见美,却不是易事。武志红自己也说,看见,就是爱。而且,在看见之后,还能给出有效改善的建议,那就更难了。
这也就是我愿意推荐《为何你总是会受伤》一书的原因。
我还想和大家梳理一下,我从这本书中看到的,武志红逆袭的过程。
这本书并不是武志红的自传,我前面已经说了,是他文章的精选集。但武志红确实在这些文章中,有了足够的自我暴露。我也就能借助他的自我暴露,分析他的逆袭之路。
武志红是河北农村长大的孩子,他的爷爷奶奶与他家的关系很差,只要粮食和钱,却不帮带孩子。如果非要粗暴套用原生家庭的理论,他的原生家庭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幸运的是,他有个好妈妈。
本来,按照农村的习惯,他的妈妈作为壮劳动力,生育了他之后就要回到地里干活养家,让孩子在家自生自灭。
但他的妈妈为了他,狠下心来,忍受他人白眼,回家带娃。
因此,他形成了基本的安全感。
他在文章中说,无回应之处,就是绝境。还好,他的妈妈,让他免于陷入绝境。
上学读书之后,他家还是一直生活在贫穷之中。读大学时,全班就他一个是父母都是农村户口的。他却并没有因此自卑。
因为他的妈妈给了他足够的爱,而爱,是自信的基础。
后来,他从北京大学毕业,进入《广州日报》工作。他遇到了一个主任,是他的师兄,能力很强,却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
武志红感觉到这份工作的难受,因为他在工作中只能是去执行主任的意志,没有了自己的意志。
怎么办呢?他选择的是,“自己来”。除了稿件的问题还是听主任的,其他的,自己做决定。结果呢,他冒险成功,主任从此也更愿意鼓励每个编辑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设计版面。
由此,他总结:要想拥有过日子的爱情很简单,办法是,尊重你的自由意志,尊重对方的自由意志。
看到这里,可能又会有人发问:武志红的成长之路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啊,他怎么就能逆袭成功呢?
可是我们仔细想想,一个人在三岁前能得到母爱的充分滋养,在求学之路上能自信自强,在工作之后能遇到尊重其自由意志的贵人,难道还不算是幸运至极吗?这样的人能够成功逆袭,也是理所当然。
如果你对武志红本人的经历没有太多兴趣,那你或许会对本书中的各种奇葩案例有兴趣。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优秀的女性为什么怕成功》一文。
他在文中说到他的一个女性朋友,成功却经常赶不上飞机。分析原因就发现,背后是她对成功的恐惧。
为什么会恐惧成功呢?因为如果太成功了,女性会担心自己在与异性的亲密关系上遇到麻烦。
我在学习系统性家庭治疗时也有看到类似的解释,那些害怕成功的人,其实是为了不背叛不成功的家人。
武志红在本书中一直在提“看见”。他说,我们需要被看见,而那得是带着理解、爱和接纳的眼睛,并且看见的也是我们自身,而不是对方的想象。
我在构思这篇文章时,梦见有一条巨大的蟒蛇爬上我的床,我恐惧万分地躲进被窝,我的身体能清晰地感觉到蛇在我的被子上蠕动,我甚至还能感觉到蛇就在我的面前吐信。然后我突然意识到我在做梦,我将自己从梦中唤醒,感受着全身的麻痹。
这是我在梦中看见我自己。
我怎么了?我问自己。
我压力太大了。我告诉自己。不过,压力过后,就是顺利。我安慰自己。
你呢,你有过类似的“看见”或“被看见”的经历吗?
武志红和的心态学作家武志红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