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中德学院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怎么样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5-02-22 20:37:44
一、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好不好
1、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是由中德两国政府共同倡导成立的国际合作办学机构,是中德政府文化交流合作协定确定的合作项目,汇集了两国教育、经济和企业界密切合作的优质资源,是我国与德国以及欧洲交流的重要窗口。
2、中德学院是中德双方在教育领域第一个大型合作项目,得到了两国政府的鼎力支持。此外,中德学院和经济界之间的合作意义重大,讲席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经济界,目前共有28个基金讲席。
3、这一项目不仅对进一步加深双方科技合作关系,而且也对增进中德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做出重要贡献。2002年10月
二、同济大学与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是一样的吗
1、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就是同济大学的一个学院,在上海杨浦。
2、中德学院是直属同济大学的二级学院。学院下设电子与信息工程部、经济管理部和机械
3、中德学院目前设三个专业方向。具备本科学历的中国学生可以在这里完成双语硕士课程,教学计划借鉴德国模式,面向实践,贴近企业需求。中德学院为中国和德国经济界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熟悉两国文化的精英人才。以培养硕士研究生为主,设电子信息工程、机械与车辆工程、经济与管理、法学四个学部。招收对象以中国学生为主,兼收其他国家学生。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部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部下设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专业;经济与管理学部下设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保险管理、风险控制管理、经济信息学、物流管理专业;法学学部下设经济法学、国际法学和知识产权法专业。
三、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是几本
1、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是一本,在本科第一批次招生。
2、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是中德两国政府为了加大文化科学交流,在上海同济大学成立的新型跨文化交流平台。该院教学以工科为主,采用中西结合的工程师培养模式,课程多,难度大,学习英语和德语两门外语,外语授课超过60课时。大多数学生大四留学德国,留在国内的大四进行全英文授课。
3、学院开设的专业以工程学科为主,注重学科交叉,同时赋予学生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以此培养学生的跨学科专业能力。
4、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的师资力量
5、截至2017年12月,同济大学拥有专任教师2726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989人,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
6、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42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讲座)教授34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8人,“青年长江”、“青年千人”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99人。
7、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8、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
四、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与中德学院是什么关系
一、学院的历史发展1988年秋,同济大学“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汽车方向)正式向全国招生;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同济大学成立了以新的思维、新的体制为上海支柱产业全方位服务的汽车学院,并于2002年4月28日正式成立为一个独立的学院。二、学院目前的学科发展情况学院有教师63人,其中正高职称18名(11名博士生导师),副高职称16名、中级职称13人。学院下设包括大众—同济汽车研究院、汽车营销管理学院以及与上汽合作的其他6个工程中心,另外设有汽车振动与噪声研究所等11个专业方向研究所,学院与德国、奥地利、美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有着广泛的科研协作关系,学术交流和人员交流,聘请多名国内外著名汽车专家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在不断壮大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学院办学的工作特色:学科交*:利用同济大学综合学科优势,车辆工程学科分别与机械工程学科、工业艺术设计学科、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环境工程、材料工程、电子工程、控制工程等学科形成广泛的合作交*网,促进学科发展。此外,在汽车营销管理、物流管理等新的学科领域,也大量融入了学科交*理念。产学合作:学院始终保持与汽车工业界的密切联系,与许多部分大中型企业联合建立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站,每年举办多个面向汽车工业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管理机关和高等院校的高级研讨班。国际合作:与德国、日本、法国、美国等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在联合科研、学术研讨会、互派交流学者、互派实习生,参加国际汽车赛事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学院目前设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管理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车辆工程博士点、车辆工程硕士点、动力机械及工程硕士点、博士点。学院设有5个本科生专业方向,分别是汽车设计方向、汽车电子方向、汽车发动机方向、汽车信息与物流方向、汽车市场营销方向。在车辆工程和动力机械工程方向有2个硕士授予权点、2个博士授予权点。现有全日制本科生852名,硕士研究生191名,博士研究生39名,在站博士后11名。三、培养方式本科专业实行双语(英语+德语)教学,并在4年级实行分流,通过考试选拔,一部分学生进入六年半学制学习(即“4+2.5”模式),毕业后授予工学硕士学位。本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可以在中德学院中按照中德合作方式培养,毕业后,可以有直接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面对社会和企业需求,汽车学院逐步明确了对学生的培养方式、理念,从而使学院的毕业生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式下成功求职市场上的成功者,这种方式同时也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认同,同时也使学生实实在在充实了自我,为今后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n培养理念:培养受企业欢迎的,能力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n培养模式:n重基础:生源优良,连续三年上海地区专业招生录取分居同济前三。n重实践:与上汽集团建立“同济大学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实训基地”。 n重技能:包括计算机技能培训、汽车维修培训、汽车驾驶、英德双语培训等。n重创新:成立了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对学生创新项目进行研究试制。n重对外交流:与德国等汽车行业发达国家互派留学生,并进行汽车赛事方面的合作。学院毕业的本科生近几年年平均就业率(包括考研、出国)达到95%以上,从目前学院就业情况来看,这种培养模式,既能完成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也极大程度的考虑和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社会和学生们的认可。学院积极参与行业的科学研究,先后完成了大量的科研任务,年均科研经费近4000万元,由万钢校长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国家“十五”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题“燃料电池轿车”项目的攻关,目前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国内研究节能汽车的带头人。四、学院的规划与发展前景为了应对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2001年上海市决定兴建一个包含汽车研发制造,贸易、物流、服务、科技博览、文化旅游等功能的国际汽车城,并确定同济汽车学院落户汽车城,根据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建设需求,依托传统理工科的坚实基础,凭借对外交流的优势,在面向未来、面向科技前沿、面向我国汽车工业大发展的形势下,汽车学院是在原有的汽车工程系、新能源汽车
五、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怎么样***
1、挺不错的,专业性也很强。具体分析如下:
2、中德学院是中德双方在教育领域第一个大型合作项目,得到了两国政府的鼎力支持。此外,中德学院和经济界之间的合作意义重大,讲席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经济界,目前共有28个基金讲席。
3、这一项目不仅对进一步加深双方科技合作关系、而且也对增进中德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做出重要贡献。2002年10月7日,中德学院新楼启用,这为学院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基础,以满足对既懂外语又掌握专业的中国年轻后备力量不断增长的需要。
4、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经济工程专业采用双语教学。学生将参加强化德语课程,以满足德语专业课程水平的要求,并通过DAF考试。具有德语和英语能力的学生在社会竞争中更具竞争力。
5、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学生将在德国完成学业,并获得合作院校的双学位。大多数往届毕业生选择留在德国继续深造。研究生招生院校包括:慕尼黑工大,斯图加特大学,曼海姆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等德国知名院校。
6、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同济大学中德学院
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