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职校,职校招生和学历提升信息网。

分站导航

热点关注

择校网在线报名

在线咨询

8:00-22:00

当前位置:

择校网

>

职校资讯

>

招生百科

山西信息技术助学网(教育信息化的官方网站是哪个)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4-11-20 11:04:34

一、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报考政策解读

为贯彻落实招生“阳光工程”,规范招生行为,维护考生合法权益,保证学院招生工作顺利进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有关规定,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章程。

一、学校名称: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代码:12891

办学性质:公办办学层次:高职(专科)

办学形式:全日制办学类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录取通知书签发人姓名:卢桂宾签发人职务:院长

办学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滨河东路(北段)78号

邮编:030009

二、学历证书:颁发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专科(高职)毕业证书。

三、招生计划分配原则和办法

1、招生计划分配原则: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和宏观政策新要求,结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社会发展需求,充分考虑办学定位、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情况等因素,合理制定2020年招生计划总规模,统筹安排各类招生计划比例。

2、招生计划分配办法:

学院分省计划主要根据社会需求及历年招生录取报到情况,重点在山西及周边省份投放计划。

学院分专业计划根据行业人才要求、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结合各专业历年招生报到、就业情况,制定分类别、分专业招生计划,经审核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四、录取规则:

(一)普通高考录取规则

1、学院招生录取工作严格执行教育部及各省市(区)招生政策。依据各省、市、自治区划定的高职分数线,按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2、专业安排依据考生专业志愿优先顺序进行录取,当考生成绩无法满足考生所填报的专业志愿时,如果考生服从专业调剂,根据考生的文化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调剂到招生计划尚未完成的专业,直至录满。对于总分相同的考生,按单科成绩依次从高到低录取,单科成绩排序顺序:文史类(语文、数学、文科综合);理工类(数学、语文、理科综合)。对于按以上原则无法满足专业志愿且不服从专业志愿调剂的考生,做退档处理。

3、艺术类录取执行考生所在省艺术最低控制线,具体录取执行各省艺术类投档规定,按专业成绩从高到低录取;专业成绩相同,根据文化课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4、所有专业外语教学均为英语,建议小语种考生慎报。

5、体检标准按教育部和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

(二)对口升学录取规则

对口升学录取严格执行省招办有关对口招生录取的政策规定,根据考生志愿,按省招办划定的最低录取控制线从高到低录取。

(三)三二分段录取规则

1、录取总分:考生总成绩(100分制)=专业理论考核成绩×40% 职业素质考核成绩×60% 政策加分。

2、职业素质考核成绩不满60分的考生不予录取。

3、在校期间有违法违纪行为或受到记过以上处分的,不得参加转段升学考核。

4、负责中职教育的学校将拟录取考生信息上报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经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审核后,由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发放录取通知书,办理相关录取手续。

五、专业设置及学费标准

严格执行山西省物价局、教育厅、财政厅批准的收费标准。

序号

专业名称

科类

学制

学费(元/年)

备注

1

林业技术

文理

三年

4000

2

环境工程技术

文理

三年

4000

3

林业信息技术与管理

文理

三年

4000

4

林业技术(工程管理方向)

文理

三年

4000

5

森林生态旅游

文理

三年

4000

6

导游

文理

三年

4000

7

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

文理

三年

4000

8

无人机应用技术

文理

三年

4000

9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

文理

三年

4000

10

园艺技术

文理

三年

4000

11

园艺技术(花卉方向)

文理

三年

4000

12

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

文理

三年

4000

13

园艺技术(都市园艺方向)

文理

三年

4000

14

园林技术

文理

三年

4000

15

园林工程技术

文理

三年

4000

16

建设工程监理(园林工程监理方向)

文理

三年

4000

17

景区开发与管理

文理

三年

4000

18

会计

文理

三年

4800

19

市场营销

文理

三年

4000

20

投资与理财

文理

三年

4000

21

互联网金融

文理

三年

4000

22

计算机信息管理

文理

三年

5200

23

计算机网络技术

文理

三年

5200

24

物联网应用技术

文理

三年

5200

25

大数据技术应用

文理

三年

5200

26

智能产品开发

文理

三年

5200

27

电子商务技术

文理

三年

5200

28

环境艺术设计

文理艺

三年

5000

29

包装策划与设计

文理艺

三年

5000

30

家具艺术设计

文理艺

三年

5000

31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文理艺

三年

6500

32

产品艺术设计

文理艺

三年

6500

33

虚拟现实应用技术

文理

三年

5200

六、奖、助学金与助困措施

1、国家奖学金:奖学金8000元/年;

2、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学金5000元/年;

3、学院奖学金:奖学金4000元/年;

4、国家助学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4000-2000元/年;

5、生源地助学贷款:学院学生可以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每生可以贷学费和住宿费最高不超过8000元/年;

6、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可以解决部分学习和生活费用。

学院严格执行国家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根据学院学生管理制度中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规定进行认定及资助。

七、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351-3438306传真:0351-3439335

学校网址:邮箱:sxlyzsb@163

二、教育信息化的官方网站是哪个

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信息系统官方入口欢迎您!请您点击以下入口进入!

点击进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信息系统官方入口

点击以下图片也可进入>>>

【相关阅读】

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报告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促进各地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10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检查的通知》,在全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检查,要求各地以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体制机制、经费保障、组织措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等为主要内容,开展自查。在各地自查基础上,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教育部相关司局、国家督学和专家组成6个督导组对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浙江、福建、河南、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12个省(区)进行了专项督导检查。期间,共抽查了48个县(市、区)的288所学校(包括教学点、县乡村的小学、初中、高中和中职学校),听取了省(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县(市、区)政府的有关工作汇报,与部分校长、教师进行了交流。督导情况如下:

一、各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本做法

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影响,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组织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大力促进信息化应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统筹规划

各省均在教育行政部门内建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各业务处室参与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大多数省还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的跨部门的协同推进机制。绝大多数省份制定了专项发展规划,确立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1.加强统筹协调,明确分工合作

各省普遍建立了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统筹协调的领导机制。一是各省建立了由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任组长,各业务处室参与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建立基础教育、教研、教育技术等部门的协同推进机制,为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持。二是部分省份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发改、财政、工信、科技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厅际协作机制。青海、贵州等省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相关厅局为成员单位的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江苏、辽宁等省成立了厅际协调小组;安徽、湖南等省建立了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职责,理顺机制,统筹规划,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2.注重科学规划,加强督导落实

各省(区、市)基本研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专项发展规划,明确了工作目标,进行了任务分解,规定了完成时限,落实了工作责任,完善了保障措施。绝大部分省份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强化督导检查,促进相关工作落实。云南省将教育信息化设备配备纳入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将信息化配备水平、“三通两平台”建设配备情况等列为政府履职评价的重要内容。湖南省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教育强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考核内容,并建立县级奖补机制,从2013年起奖励在“三通工程”建设与应用方面的24个示范县各100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县级政府加快“三通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3.重视专业引领,组建专家团队

部分省(区、市)依托高校及科研机构组建了省级教育信息化工作专家委员会(或专家库),提供研究论证和专业引领,为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提供决策支持和智力保障。其中,北京等省(区、市)成立了省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河南、内蒙古组建省级培训专家库,甘肃将省内高校相关教育信息技术专家列为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

(二)加大经费投入,提高保障水平

各地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吸引社会团体、企业支持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初步形成。多数省份安排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弥补经费缺口。大部分省份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面改薄”计划,给予优先保障。

1.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各地积极整合现有经费渠道,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保证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实施。一是在中央财政专项投入基础上,各地加强省级统筹,弥补经费缺口。部分省份安排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以省级财政投入带动市、县财政加大投入。上海市从2011年起、湖南省从2013年起年均投入专项经费超过1亿元。二是大部分省份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面改薄”计划,给予优先保障。陕西省在项目申报中明确将“全面改薄”工程资金的20%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湖北省统筹安排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18.7亿元,占改薄资金总额的7.8%。三是多数省份明确规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标部分,用于满足学校信息技术和教师培训方面的开支需求。安徽省规定各中小学按照不低于公用经费10%的比例建立信息化专项资金。

2.探索多元投入格局

在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各省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机制,与移动、联通及电信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动员社会多方力量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宽带接入及信息化环境建设。贵州省采取向社会融资、企业垫资、租赁 财政补贴等方式探索“政企合作”、“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三种模式,加快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四川省与电信、移动等四大网络运营商沟通协商,制定“校校通”网络接入实施方案,并以目标考核方式下达各市县年度完成目标。河南省内三大电信运营企业近三年累计投入7亿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水平的提升。甘肃省与企业合作为班级配备多媒体设备,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分别为5297、6033个班级配备多媒体设备。河北省与省通信管理局合作实施“校通宽带”工程,免费为500所农村中小学校铺设网络。

(三)强化教师培训,提升应用能力

各地普遍重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从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以来,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参与过相关培训。各地积极拓展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有效性。绝大部分省份明确规定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相应考评指标体系,建立推进应用机制。

1.拓展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

各地各校不断加强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一是拓展培训内容,满足发展需求。围绕“国培”计划有关内容,部分省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进一步拓展培训内容。浙江省结合自身需求,设计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等三大主题的教师培训内容,不断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是创新培训方式,促进教学应用。各省通过集中培训、开展教研、举行赛课、考核应用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教育教学。贵州省以“开足开齐课程”为目标,发挥县域内教研、中心校示范作用,由各县、中心校制定同步教学和教师培训计划,采取传帮带多种方式,指导教学点教师充分利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海南省运用主题式培训,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研究构建“QQ群 个人空间 工作坊 研修社区”网络技术手段和平台,推动教师学用结合。江西省采用“自主普及学习 诊断测评 能力提升培训 培训测评”的模式,开展分学段分学科分城乡校长、教师等专项培训,有针对性地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是充分整合培训项目资源,扩大覆盖面。河北、山西、广东、贵州等省充分整合“英特尔未来教育”、“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培训”、“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资源,加强各级各类中小学骨干教师、校长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扩大培训覆盖面。

2.纳入考评体系,促进教学应用

为了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各地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考评体系,并积极开展试点工作。

一是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考评体系。大部分省份明确规定“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推动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福建省在进行岗位细分等级聘任工作中,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聘任的必备条件。江西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列入了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

二是开展试点引领。各省通过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在教学应用、区域整体推进、机制创新等方面树立典型,示范引领。安徽省开展以县为单位,以中心校辐射教学点的在线课堂常态教学实验,县镇学校教师通过视频互动方式为教学点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在线课堂技术标准和常态化教学组织模式。浙江省经过近两年的试点,形成一批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和机制创新典型,如杭州市拱墅区的集研训、交流、协作于一体的网络研训模式和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云实训”,为加快教育信息化转型提供了范式。

二、各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成效

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全面实现,“校校通”和“班班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一)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全面实现

各省积极配套经费,整合资源,推进教师培训,截至11月底,全国6.4万个教学点全面完成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任务,实现了设备配置、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

1.教学资源同步配送

在加强设备配备的同时,各省通过卫星和网络接收项目配套小学1-3年级教材版本数字教育资源,并有效整合市、县教学资源,初步形成了对教学点的辐射服务支持机制。河南省搭建省级“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在线同步课堂、名师课程等辅学资源和教研备课资源,同步课堂视频资源覆盖7个学科、9个版本教材,共3000余节。

2.课程开齐率大幅提升

随着项目逐步实施推进,农村边远地区教学点长期以来缺师少教、无法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学点国家规定课程开齐率不断提高,尤其是音乐、美术、英语等课程开课率显著提升,特别是对一师一校型教学点,效果尤其明显。陕西省所有教学点均已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河南省90%以上教学点能利用设备和资源开出音乐、美术等课程。福建省教学点教师利用设备和资源开设的课程占总课程的74%,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教学点比例较项目实施前提高了21个百分点,达到88%。

(二)“三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各省通过“三通”建设,积极创设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不断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广泛利用学习空间促进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应用。

1.“宽带网络校校通”基本实现

截至11月,全国中小学(不含教学点,下同)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为82%,其中,接入带宽在4M-10M之间的中小学比例为32%,接入带宽在10M以上的中小学比例为41%。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省、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全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中小学比例为78%,普通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中小学比例为39%,普通教室半数以上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中小学比例为46%。

2.“优质资源班班通”初见成效

各省采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形式,稳步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山西省实施“‘班班通’教育教学资源进教室计划”,建设交互式数字资源、“同步课堂”资源和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数字资源,探索多途径实现“班班通”。海南省成立省级骨干教师工作组,分学科收集整理教学资源,形成本省特色资源,在名师相对集中的学校开通“名校课堂”“名师课堂”,乡镇中心校以上教师利用优质数字资源备课、上课已成为常态。

3.积极探索“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各省积极开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初步积累教育教学应用经验。海南省建立实名制教师学习空间8万个,占教师总数的71%。浙江省开通网络学习空间的中小学教师比例达68%,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研的教师比例达43%。吉林省开通网络学习空间的中小学校比例达到44%,开通网络学习空间的中小学教师占任课教师的44%(其中城市教师达到77%)。黑龙江省利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进行课堂教学的中小学教师占已开通网络学习空间的中小学教师比例分别达86%、21%。

(三)“两平台”建设成效初步显现

通过“两平台”建设,各省初步形成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高了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了教育公共服务的系统化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1.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建成

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各省依托已有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共享机制。目前,绝大部分省份初步建成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并积极推进教师研修、资源共享、互动教学等方面的探索与研究。浙江省在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用户择优选择的方式,构建“资源超市”。甘肃省通过与企业合作、购买、组织竞赛等方式获取和整合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并免费为教师提供教学助手、虚拟实验室、备课工具等教学应用软件,初步形成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天津市通过基础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汇聚已有各级门户网站,实现多站点统一管理、权限统一分配、信息统一检索,并对多方优质特色资源进行整合与集成,实现与第三方数字资源和数据库的跨平台统一搜索。

2.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稳步推进

按照教育部“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部署,各省积极规划并出台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到目前为止,部分省份建成省级数据中心。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已在各省完成部署,从教育部到学校的五级应用系统实现全国联网并稳定运行。甘肃省建成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部署了国家级应用系统5项、省级应用系统5项,同时开发了教育综合数据监测系统。陕西省在省政府信息化中心设教育专区,搭建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并建设了包括学籍、教育科研、教育行政决策、教育基础数据库及交换平台在内的多个特色业务管理系统。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高度关注,妥善解决。

(一)统筹推进力度不够

督导中发现,一些地方对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战略目标与具体部署了解不全面,对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一是协同推进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仍有部分省份尚未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与发改、财政、工信等部门的协同推进机制,导致各项政策措施未能形成合力,推进工作缺乏有效组织保障。二是缺乏对两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统筹规划。仍有一些省份未建成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省级平台与已建成的市县平台、企业平台间缺乏互联互通,无法有效整合。资源平台与管理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支撑和运行维护等还无法完全实现共建共享。

(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水平还不高

督导中发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还未产生实质影响。部分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没有根本性改变。一是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多;二是大部分教师仍处于信息技术的浅层次应用阶段,部分教师仅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形式,缺乏对有效融合的教法、学法的深入钻研,导致信息技术应用收效还不明显。

四、督导意见

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各地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导向和机制创新,以“三通两平台”为抓手,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一)理顺机制,加大统筹力度

各地要进一步提高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认识,准确把握本地区当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任务,强化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力度:一是加大省级政府统筹,建立并完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发改、财政、人社、工信等部门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进度安排,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合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二是加强对省级资源服务平台与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的统筹,实行对两大平台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维护。建好省级教育资源公共平台,对企事业单位及学校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确保互联互通。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各地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不断改进教学,提升教育质量。切实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抓手,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汇聚、形成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针对教师能力水平差异和个性化需求,设置分层级的立体式培训内容体系。创新培训方式,重视学用结合,开展以教学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教师培训。组织教科研队伍、专家、名师等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教研、管理活动创新作为课改的重要内容,开展信息化教学新模式、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鼓励具备信息化条件的地区和部分优质学校,大胆创新,形成可示范、可复制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案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

三、山西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报考政策解读

为做好2020年招生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家及各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相关规定,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章程。

第一章学院概况

一、学院名称:山西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二、学院地址:太原市杏花岭区马道坡街57号

三、办学性质:公办

四、办学类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五、办学形式:全日制

六、办学层次:高职(专科)

七、学院国标代码:14247

第二章组织机构

八、为确保招生工作顺利进行,切实做到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学院成立由学院领导和相关部门参加的招生工作领导组,全面负责学院的招生录取工作。学院的招生录取工作接受考生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和纪检监察的再监督。

组长:党委书记、院长

副组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院长

成员:招就处、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网络中心负责人和各系主任、书记。

领导组下设招生工作办公室

主任:分管招生工作副院长

成员:招就处负责人、各系主任、书记。

第三章招生计划分配及录取规则

九、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学院教学资源分配招生计划。

十、按照各省、市、自治区划定的分数线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十一、艺术类考生录取按照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十二、外语语种:只招英语考生。

十三、进档考生专业确定办法为志愿优先原则,并根据考试成绩由高到低排序,考生专业志愿不能满足时,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将调剂到录取计划未满的专业;不服从调剂的考生将予以退档。

十四、体检标准执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

十五、对加分投档考生的处理,按照山西省招考中心有关规定执行。

十六、对口升学考生按照山西省招考中心划定的最低控制线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五年制“三二分段”转段的中职毕业生,由我院制订《山西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职业教育三二分段学生转段升学考核方案》,中职学校和我院共同考核,由省招考中心录取备案。

十七、新生录取后学院发放由院长任利成签发的录取通知书。

十八、新生入学后,进行入学资格审查,凡不符合条件者,取消入学资格。

第四章收费标准及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十九、严格执行省物价局、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晋价费字[2002]256号)批准的收费标准。艺术类专业:5500元/学年;非艺术类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会计、工程造价、建筑室内设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4500元/学年、其它专业4000元/学年,住宿费400元/学年、600元/学年。

二十、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有1、《山西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管理办法》;2、《山西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3、《山西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办法》;4、《山西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5、《山西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费实施细则》。学生可以通过“生源地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奖助学金等形式获得资助。

第五章颁发证书

二十一、符合我院毕业条件的学生,颁发由院长签发的山西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证书。

第六章联系方式及监督与申诉电话

二十二、学院网址:.sxqgzy.cn

二十三、联系电话:0351-4670738/2286359

二十四、E-mail:cxy198264@163

二十五、监督与申诉电话:0351-2286328

院长(签字):任利成

2020年6月8日

山西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招生专业收费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学制

收费标准(元)

1

数字图文信息技术

580301

三年

4000

2

食品营养与检测

590107

三年

4000

3

工程造价

540502

三年

4500

4

包装策划与设计

580202

三年

4000

5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

600605

三年

4000

6

化妆品经营与管理

590304

三年

4000

7

煤化工技术

570212

三年

4000

8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增材制造技术)

560102

三年

4000

9

机电一体化技术

560301

三年

4500

10

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

530304

三年

4500

11

铁道信号自动控制

600106

三年

4000

12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

600602

三年

4000

13

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

600212

三年

4000

14

计算机网络技术

610202

三年

4000

15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

610215

三年

4000

16

物联网应用技术

610119

三年

4000

17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

610213

三年

4000

18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600108

三年

4500

19

会计

630302

三年

4500

20

市场营销

630701

三年

4000

21

铁路物流管理

600109

三年

4000

2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600606

三年

4000

23

建筑室内设计

540104

三年

4500

24

环境艺术设计

650111

三年

5500

25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650102

三年

5500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山西信息技术助学网和教育信息化的官方网站是哪个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标签:      

2024年招生 在线咨询
本站覆盖全国各省市中高职专本科院校及计划外招生院校,汇总各校招生要求及专业信息,如您今年尚未被任何院校录取,请自愿填写下表,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筛选适合您就读的大学,安排招生老师与您沟通。即刻报名,圆大学梦!
*

学生姓名

*

手机号码

*

户籍地址

*

当前学历

 

意向专业

立即提交 《隐私保障》

分享:

qq好友分享 QQ空间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方式
(c)2024 www.chinazhen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联系我们 | 陕ICP备20230103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