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职校,职校招生和学历提升信息网。

分站导航

热点关注

择校网在线报名

在线咨询

8:00-22:00

当前位置:

择校网

>

职校资讯

>

招生百科

中央航校校训(国立中央大学的学校精神)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4-01-30 21:49:15

一、国立中央大学的学校精神

1、罗家伦任中大校长时提出必须树立“诚、朴、雄、伟”的学风:

2、诚,即对学问要有诚意,不能把做学问作为升官发财之道和取得文凭资格的工具。

中央航校校训(国立中央大学的学校精神)

3、朴,即质朴、朴实,做学问不是为做门面、作装饰,不能尚纤巧、重浮华,让青春光阴耗费在时髦的小册子、短文章上面,而是要埋头用苦功夫。

4、雄,即“大雄无畏”,要纠正中国民族自宋朝南渡以后的柔弱萎靡之风,要把民族存亡的念头放在胸中,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

5、伟,即伟大崇高,能摆脱狭隘,放开眼界,有大胸怀,做大事业。

6、其后,“诚、朴、雄、伟”就成了中央大学的校训,尤其是“诚、朴”两字,在中央大学相沿成习,蔚然成风。此校训也由南京大学沿用,现为南京大学校训一部分。国立中央大学校歌之一

7、陟升皇以临睨兮,此实为天府之雄。

8、词作者汪东,字旭初,号寄庵,江苏吴县人。他与黄侃同为章太炎入室弟子,乃一代国学大家。他是中央大学中文系的首任系主任,后任文学院院长。

9、曲作者程懋筠(1900~1957),早年留学日本。1926年学成回国,历任浙江省立湘湖师范音乐科主任、杭州英士大学音乐教师、国立中央大学音乐系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之初曾任兰州师范学院艺术系主任。

10、诚朴雄伟见学风,雍容肃穆在修养。

11、完成民族复兴大业,增加人类知识总量。

12、进取、发扬,担负这责任在双肩上。

13、唐学咏(1900~1991),音乐教育家、作曲家。1922年入法国里昂音乐学院学习,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获桂冠乐士。1930年学成归国后任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音乐科主任。中央大学校徽由艺术系教授陈之佛于1933年设计。陈之佛1923年毕业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为工笔花鸟画名家,自1930年起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后曾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南京大学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陈之佛设计的校徽为等边三角形,紫边、黄底、红字、黑色图案。色彩上体现了中大“校色”的特点。其设计构想及其含义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图案正中央的牌楼门是中央大学的新校门,往内望去是圆顶的大礼堂,它们都是中大的标志性建筑,把它们置于校徽的正中央就是要体现“中央”之意。(2)礼堂高大雄伟,形同苍穹,寓意“全国最高学府”,“涵盖全部学科”。(3)礼堂两边是城墙垛子,表示中大“建在六朝古都石头城内”。(4)校徽下端有数行水纹,“表示学校设在长江之滨,学校的历史源远流长”。

二、谁能具体解释一下南京大学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意思

1、“诚朴雄伟”原本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在古文中常有出现,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写过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意思是那些能博闻强记而且能礼让,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

2、将“诚朴雄伟”与“励学敦行”两句合为一起,既反映了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与特色,又能体现学校办学的理想追求和实现途径。

3、八字校训既各自独立成意,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浑然一体,涵盖了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品格修养等各个方面。

4、从秦汉儒学到唐宋书院,类似“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表述,展示出我国历代教育机构的办学理念与教育智慧,诸如此类形式工整、寓意深远的文句渐以固定文本的形式标示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渐形成大学校训。

5、19世纪末中国出现第一批近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校训成为每所大学应有必有的育人之纲。无论是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还是北京邮电大学的“厚德、博学、敬业、乐群”等,这些经典校训均与大学的精神气质同根同源、共生共荣,成为砥砺优秀青年的价值尺度和行为标准,也是映射现实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

6、对大学校训的透彻研究,意味着对大学核心精神的深入解读、对社会文化方向的精准掌握,从而能够更好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校训是培育青年学子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7、参考资料:中国网-百年南京大学的精神守望

三、东南大学的校训,1是什么, 2是什么意思呢

1、东南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的国子监,甚至魏晋南北朝时的昭明太子编写的《昭明文选》,但从现代大学的意义上说,则始于20世纪初。其前身是1902年,由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张之洞倡议兴办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80多年中,校名几经变更,直至1988年,学校复更名为现在的“东南大学”。

2、据初步统计,在东南大学历史上使用过的校训共有六个。

3、校训一: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东南大学历史上的第一个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是由时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总监的书画家李瑞清于1905年提出的。李瑞清是清末民初的著名书画家,被称为中国近代书学之宗师,在日本有很大影响,张大千曾是其门生。李瑞清虽为书画家,但对教育情有独钟,任学校总监前后八年,是东南大学实际意义上的第一位校长。他的教育理念是:“视教育若生命,视学校若家庭,视学生若子弟。”由此可见他对教育、对学校、对学生的重视和感情。“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体现了他对教育和人才的理解,源自明朝洪应明的《菜根谭》一书——“古人云:‘性定菜根香。’夫菜根,弃物也,人多忽之,而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惟静心沉玩者,乃能得旨。”这其中的韵味是十分深长的。笔者由此想到,当年李瑞清之所以亲笔题写这八个字作为校训,一定是有感于当时社会的浮躁。但他可能没想到,一百年后的中国社会,浮躁之风更甚于当年。如果将之作为今天的大学校训,恐怕更具针对性。

4、校训二:诚。东南大学历史上的第二个校训“诚”是由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的江南硕儒江谦提出的。江谦国学功底深厚,他倡导以“诚”为校训,认为“诚者自成”,诚乃有信心、有信力。有信心,乃知非教育不足以救国;有信力,乃知非实行教育无以救国。以信心为体,以信力为用,此为该校训之主旨,实为教育之根本。笔者由此想到,当年江谦之所以提倡以“诚”为校训,一定是有感于当时社会的“诚”的缺失。但同样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一百年后的中国社会,“诚信”缺失的程度更甚于当年。

5、校训三:诚朴、勤奋、求实。东南大学历史上的第三个校训“诚朴、勤奋、求实”是由时任“国立东南大学”校长的郭秉文总结和提出的。郭秉文1908年赴美留学,191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1915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于1921年任首任东南大学校长。严格讲,这一校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训,而是当时公认的校风。其中的“诚朴”二字,直到今天还是台湾中央大学的校训。值得指出的是,郭秉文的“四个平衡”的办学思想也颇有特色。他主张:通才与专才平衡,本科注重通才教育,不忽视应用,专科注重专才教育,不忽视基础;人文与科学平衡,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既要倡导民族精神,又要倡导科学精神;师资与设备兼顾,大学教育以师资为第一,但物质设备亦不容忽视;国内和国际平衡,既重视已有的饱学之士,又广求知识于世界。这些办学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6、校训四:诚、朴、雄、伟。东南大学历史上的第四个校训“诚、朴、雄、伟”是时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的罗家伦提出的。罗家伦1920年留学美、英、法、德诸国,1932年至1941年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是东南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所提出的“建设有机体的民族文化”主张中,他强调必须每个人都具有复兴中华民族的意识,同时各部分文化的努力必须互相协调。罗家伦解释,“诚”就是对学问要有诚意,不以其为升官发财的途径,不以其为取得文凭资格的工具;“朴”就是质朴和朴实的意思,崇实而用笨功,才能树立起朴实的学术气象;“雄”是指“大雄无畏”的“雄”,以纠正中华民族自宋朝南渡以来的柔弱萎靡之风;“伟”,是伟大崇高的意思,是指要从整个民族文化的命运着眼,不可存门户之见,故步自封。

7、校训五:严谨求实,团结奋进。东南大学历史上的第五个校训是解放后提出的“严谨求实,团结奋进”。这一校训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应该说,也有很好的内涵,但缺乏特色,因为在那一时期,几乎中国所有大学的校训都没有太大的差别。还可看出,这类校训带有革命战争年代军队的色彩,而且大学的校训大多是八个字。

8、校训六:止于至善。东南大学历史上的第六个校训,也是现在使用的校训“止于至善”,是郭秉文曾提议过的校训。郭秉文对青年学生寄予厚望,勉励学生要为国分忧、为国尽力,使自己“具有国士的志节和风度,以国家为己任,以天下为己任”。当时东南大学的校徽,银质圆形,上面镌“国立东南大学”六字,中央镌“止于至善”四字。其出自著名的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大学》一书。书中的要旨即是开篇的一段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段话,是非常精辟的一段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时至今日,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2024年招生 在线咨询
本站覆盖全国各省市中高职专本科院校及计划外招生院校,汇总各校招生要求及专业信息,如您今年尚未被任何院校录取,请自愿填写下表,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筛选适合您就读的大学,安排招生老师与您沟通。即刻报名,圆大学梦!
*

学生姓名

*

手机号码

*

户籍地址

*

当前学历

 

意向专业

立即提交 《隐私保障》

分享:

qq好友分享 QQ空间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方式
(c)2024 www.chinazhen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联系我们 | 陕ICP备20230103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