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英文(赵洲桥英文简介)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4-12-03 06:54:23
一、赵洲桥英文简介
1赵州桥简介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
赵州桥距今已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8次。
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
“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
为了保护赵州桥,上世纪末在赵州桥东100米处新建的桥梁,其结构还是沿袭赵州桥,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数量增加到一边5个。
========================
2千古风流一名桥--广济桥
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
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广东民谣)
这“潮”,指的是潮州;这“桥”,说的便是广济桥。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在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居闽、粤交通要律,以“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等同居中国名桥之列,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开合式桥梁”,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江古无桥。《潮州三阳志·桥道》栽:“由东以入广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苇可航;雨积江涨,则波急而岸远。老于操舟者且自恐,阅一日不能四五济,来往者两病之。”为渡江,人们往往“日夜野宿,以伺其便”。可见无桥之苦,摆渡之难。
宋乾道七年(1171),潮州太守曾汪“乃造舟为梁,八十有六,以接江之东西岸,且峙石于中,以绳其势、根其址,凡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济桥”。这便是最早的广济桥。
康济桥经越3年,于淳熙元年(1174)夏,被无情的洪水冲毁。继任的太守常祎重修之,并将浮舟增至106只,使“舳舻编连,龙卧虹跨”,十分壮观。桥成尚有余资,“遂创杰阁于西岸,以镇江流,名曰仰韩”。其实,这个“杰阁”就是西岸的第一墩。它的创建,拉开了从两岸向江心筑墩架梁的旷日持久工程的帷幕。西岸桥墩从淳熙元年至绍定二年(1228),历54年间由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诸太守相继完成桥墩10座。又以丁允元筑墩最多,功绩最著,西桥因此而称“丁侯桥”。东桥以绍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蟠石东岸”筑“盖秀亭”为始,经陈宏规、林山票、林会诸公筑建,至开禧元年(1205),共筑成桥墩13座,命桥名为“济川”。开庆元年(1259),太守林光世“造新舟二十四,铁缆七十丈,从旁翼而贯之”。至此,全桥格局始定。
此后,该桥亦兴亦废,时毁时修,风风雨雨又经理了二百多年,至明中叶才迎来了它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明宣德十年(1435),桥又一次被洪水毁坏。知府王源“以修桥为己任,捐俸倡之,所部撩属及富家巨室,皆争先恐后。于是,购木石,募工佣,凡墩之颓毁者补之,石梁中断者易之”。完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丈。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统一全桥名称曰:广济桥。桥成后,“立亭屋百二十六间”,又在桥墩上修筑“广济桥廿四楼”,使广济桥的华丽称甲一方,令邦人李龄发出了“吾潮胜状在于广济一桥”的赞叹!
正德八年(1513),广济桥遭台风破坏,知府谭伦“继修如制”,复增一墩一楼,减去福州6只,遂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
此后,广济桥又屡有兴废,历经沧桑,但基本格局没大的变化。直到1958年,因国道交通的需要,将中断浮桥拆除,改为三孔钢桁架及两个高桩乘台式桥梁,并对所有石墩进行了加固补强。1988年,广济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桥结构奇特,形式殊异,华彩夺目,不愧为潮州名城的表征,不愧为我国桥梁史上的特例,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其主要特点,概括起来有三个:
第一、“十八梭船廿四洲”
梁舟结合,刚柔相济,有动有静,有起伏有变化,是广济桥的一大特色。其东、西段是重瓴联阁、联芳济美的梁桥,中间是“舳舻编连,龙卧虹跨”的浮桥。这简直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风景线。清乾隆间有诗赞道:“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湘桥春涨”因而列“潮州八景”之首。从结构上说,梁舟结合,实开世界上启闭式桥梁之先河。启闭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航、排洪,正如《粤襄》记载:“潮州东门外济川桥……晨夕来年感开,以通舟楫。”而每当韩江发洪水,又可解开浮桥,让汹涌澎湃的洪流倾泻。还有关卡的作用,“郡县以广济桥为盐船所必经,乃始榷取盐税”。后来,上级甚至派人与潮州府共管,方志有载:“清雍正三年(1725),由盐运同驻潮州与知府分管桥务,东岸属运同擎放引盐,西岸属潮州府稽查关税。”
第二、“廿四楼台廿四样”
广济桥草创阶段,便有筑亭、“覆华屋”于桥墩上的举措,并冠以“冰壶”、“玉鉴”、“盖秀”等美称。明宣德年间,知府王源除了在500多米长的桥上建造百二十六间亭屋之外,还在各个桥墩上修筑楼台,并分别以奇观、广济、凌霄、凳瀛、得月、朝仙、乘驷、飞跃、涉川、右通、左达、济川、云蘅、冰壶、小蓬莱、凤鳞州、摘星、凌波、飞虹、观滟、浥翠、澄鉴、升仙、仰韩为名。至此,桥楼之设,乃造其极。诚如明代李龄在《广济桥赋》中所云:"方丈一楼、十丈一阁,华棁彤撩,雕榜金桷,曲栏横槛,丹漆黝垩,鳞瓦参差,檐牙高啄……"古代岭南风雨桥是常见的,但规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装饰如此之美,确实是世罕其匹。
第三、"一里长桥一里市"
广济桥是"全粤东境,闽、粤、豫、章,经深接壤"的枢纽所在,桥上又有众多的楼台,因此。很快便成为交通、贸易的中心,成为热闹非凡的桥市。天刚破晓,江雾尚未散尽,桥上已是"人语乱鱼床"了。待到晨曦初露,店铺竟先开启,茶亭酒肆,各色旗幡迎风招展,凳桥者抱布贸丝,问卦占卜,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正如李龄《广济桥赋》所描写的:"若夫殷雷动地,轮蹄轰也;怒风播浪,行人声也;浮云翳日,扬沙尘也;响遏行云,声振林木,游人歌而驿客吟也;凤啸高冈,龙吟瘴海,士女嬉而萧鼓鸣也;楼台动摇,云影散乱,冲风起而波浪惊也……"活脱脱地就像一幅活动的《清明上河图》。无怪乎,游客会闹出了"到了湘桥问湘桥"的笑话。
广济桥的夜色又别有一番情趣:"吹角城头新月白,卖鱼市上晚灯红。猜拳蛋艇犹呼酒,挂席盐船恰驶风。"明月初上的广济桥,酒肆中灯笼高悬,蛋艇里猜拳行令,妓蓬中丝竹细语,真是"万家连一溪横,深夜如闻鼙舸鼓鸣",待到"遥指渔灯相照静",以是"海氛远去正三更"。
经历八百多年风雨沧桑的广济桥,虽已失去昔日的华丽英姿,但至今风骨犹存。人们坚信,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今天,广济桥重著风华的时日将不会是太远的了。
===========================
3万安古渡洛阳桥
漫步在福建惠安的洛阳桥上,仿佛与历史进行一次对话。于是,巨大的石梁不再沉默,中亭与碑亭也平添几分生动,石塔上飞翘的莲花瓣和模糊的佛像浮雕也变得灵性盈盈,连筏形桥墩也活脱起来,用同一种古老的语言,讲述很久很久以前关于桥的故事与传说。
桥的诞生几乎都与交通有关,洛阳桥也不例外。洛阳江汇晋、惠两邑诸山众多溪流滔滔穿越洛阳镇南侧,夹裹着山野之气奔流入海。这里“水阔五里,深不可址”,南北两岸设有流口,以船摆渡成为唯一的交通方式,古称“万安渡”。但入海口水流湍息,“每于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两岸只得望天兴叹。
然而,万安渡的区位又至关重要,北通惠安而至福州以远,南连泉州至漳、厦、潮、广、宋代中期泉州已成为繁华的港口,商贸经济具有相当的规模,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也成必然态势,但洛阳江却是其北上的天然障碍。
晋代造桥技艺已趋成熟,中原移民南下也将其带入闽中,与这里石雕工艺的成熟相得益彰,加之火药的发明和能熟练地利用火药,开采巨大岩石已非难事,天时地利、万安渡造侨已成大势。
洛阳古桥,始建于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嘉佑四年(1059年)竣工,历时六年零八个月,其规制独特,工程宏大,创梁式跨海大石桥历史之先,有“海内第一桥”之称,以至神宗朝,运使王子京以洛阳江万安桥图晋献皇上,也博得龙颜大悦,慷慨封赏。之后,泉州地区兴起造桥之热,在150年间,竟建桥200多座,总长度达50余里,故赢得“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之誉。
洛阳桥之所以与石拱型赵州桥、多孔石拱型芦沟桥、舟梁型潮洲广济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除其造势宏大,还因结构独特,技艺高超。
古桥为古构平梁,南北走向,桥长834米,宽7米,残存桥墩31座,桥面由长11米、宽与厚都近1米的花岗岩巨石铺架,造桥者的智慧表现在,根据潮大流急,创造了两头尖形的船筏式分开水势,即“筏型基础”;又运用潮汐落差,创造了“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奠基法和桥板浮运法;蔡襄接任督造后,又创“种蛎于础以为固”。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桥梁谈往》中对其这样评价:“这种基础,就是近代桥梁的‘筏型基础’,但在国外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所用桥梁的‘浮运法’,就是今日还很通行。”而养殖牡蛎把桥基与墩石脑合凝结成整体,恐怕也是现代生物科学的超前运用。
如今,在洛阳桥北端已竖立起一座相当高大的蔡襄石雕塑像,眉须之间仍透着那份沉稳谦和,不轻意也流露夫奈的孤独。
历史上一直把蔡襄与洛阳桥之间的故事编排得出神入化,以致让后人也认定洛阳桥系蔡襄所为。历史有点误差是可以原谅的,作为泉州知府的蔡襄,在任期间对督视桥役可说是尽职尽责,虽说只有23个月,仅占整个造桥时日的四分之一,但其哎心沥血却有口皆碑。况且蔡襄在其亲自撰写的《万安桥记》碑文中,并不自诩其功,只简记造侨之始末,而大书王实、义波等造桥之人的史实。可见蔡襄人品之高尚,为官之清廉。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蔡襄所为合情合理,并无特别之处,人们如此排编也反映老百姓对清官政治的一种呼唤。蔡襄塑像子然而立,守望着自己熟悉的洛阳桥,却再也见不到那壮烈的造桥场面,后人的敬意也给他带来几许孤独。如果当时在这里设计雕塑的是一组普通建设者移石架桥的群像,也许更好合历史的真实,也符合蔡襄的本意。
洛阳桥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它所产生的文化国徽。自桥建成之后,各种风格造型,与山水秀色融为一体的与桥有关的祠、庙、庵、堂等纷纷兴建,把当时的建筑文化与艺术表现得淋淳酣畅;连篇累牍和各领风骚以桥为题的历代记文和诗题吟咏,大大丰富了这声土地的文化底蕴;众多或遒劲或飘逸或排放或细腻的关于桥的碑记石刻、诗题碑刻和摩崖石刻,其传统的书法与雕刻艺术则营造了隽永的意境,而无数以桥为素材杜撰编排的传说故事和地方戏曲,更是充满古典浪漫主义的色彩,广为流传。一座古桥能引起如此大的文化轰动,这在建桥史上是罕见的。
洛阳桥交通功能的淡化,又是时代发展的一个标志。如今324国道上那座洛江桥闸,已车流如水,贯通南北。它与近在咫尺的古桥共同构成“洛江双虹”的新景,一道古代的,一道现代的,但它们折射出的都是我们民族创造与文明的太阳之光。
=========================
4卢沟桥简介
卢沟桥景区位于北京西南丰台区境内,景区内卢沟桥、宛平城既是著名的古迹,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纪念地。1987年这里新建了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始建于金代,因跨卢沟河(今永定河)得名,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卢沟桥的修建与北京城的兴起密切相关。金代建中都,北京逐渐兴起,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卢沟桥是连接北京小平原与华北大平原的重要通道。卢沟桥气势雄伟,它长266.5米、宽9.3米,有桥洞11孔,桥墩10个,桥墩的设计十分科学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尖长4.5-5.2米,尖端垂直安装三角形铁包柱,以减缓水流冲击力和破碎初春解冻时流过的冰排,俗称“斩龙剑”。卢沟桥装饰华美。桥身的望柱饰有石狮、栏板饰有花纹。石狮子是卢沟桥一绝,俗称“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以形容其多。狮子的总数在500个左右。东、西桥头分别有一对石狮和一对石象。西桥头别有华表四座。桥两头的四座石碑分别是清康熙七年(1668)重修卢沟桥碑、乾隆五十年(1785)重修卢沟桥碑、乾隆御笔“卢沟晓月”碑和乾隆视察永定河诗碑。卢沟桥建桥至今逾800年,声名远扬。“卢沟晓月”是金章宗皇帝钦定的燕京八景之一。元朝时,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这里,称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近代,因“七七事变”爆发于此,这里成为全民族抗战争的重要纪念地。
===================
另附:桥梁专家茅以升
著名桥梁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教授。生于1896年,江苏镇江人。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在美国留学获得了加里基理工学院第一个工学博士学位。1921年他饱学回国,以满腔的热情,希望在桥梁建筑上贡献自己的学识。可是那时的旧中国,要想在建设事业上为祖国做一番贡献是不可能的,整整十三年,茅以升教授也仅仅当过几次修理桥梁的顾问,如1929年修理济南黄河大桥。
1933年秋,任北洋大学教授时,他突然接到老朋友从浙江的来信,邀他去杭州商议建造钱塘江大桥的事。经过茅以升教授的精心组织和设计,在参与工作的同事们和工人们的努力下,用“射水法”、“沉箱法”和“浮运法”解决了技术上的重重难关,“仅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让一座雄伟的大桥在钱塘江上建立起来了!”这是我们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为我国桥梁史揭开崭新的一页,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1955年起茅以升教授又担任了另一座更大规模的现代化桥梁武汉长江大桥修建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天堑变通途”的功绩是与茅以升教授的技术指导分不开的。
茅以升从事教育、桥梁工程及科学界的领导工作六十年,不仅为祖国培养了大批的工程技术人才,引进并开创了中国现代化桥梁建设的新技术,几十年来,茅以升教授著述颇多,在中外报刊上发表文章约二百篇,有的被选进了教科书。代表性的著作有:《钱塘江大桥》(1950年出版)、《武汉长江大桥》(1958年出版)、《中国桥梁———古桥与今桥》(1973年日文版;1978年英文版)及《力学概念》、《科学体系》、《教育制度》等书;发明了供乘除运算用的简易计算器;还整理出了《桥话》十册,这是我国自古以来,文学书籍中少见的作品。
茅以升教授与天津有着很深的感情,他曾几次回到天津,在天津大学八十五年校庆时回校与师生同乐,天津大学九十年校庆时又发来贺信,表达了他与天津和天津大学的深厚感情。
二、请简述赵州桥的修建过程。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你们到赵县来,光临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导游员自我介绍),很高兴能为大家作导游服务,并预祝各位旅途愉快!现在我们所处的地方是以赵州桥为中心而建的赵州桥公园。这是公园的大门正门口,门楣上这块“瞻奇仰异”横匾是清朝顺治年间赵州知事孔兴训所书,此匾题字已被《中华名匾》一书所收录。等大家参观完以后,是否也会产生同感,认同赵州桥确是一处伟大而奇异的景观呢?再看眼前的这块影壁正面上,选刻前我国当代已故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的《中国石拱桥》的文章。茅老的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1962年3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原文较长,以下节录的这一段主要总结了赵州桥的情况。茅老在文章中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该文选自作者后入载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茅老以非常科学、准确的语言分析了赵州桥的几个特点,阐述了赵州桥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它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突出贡献和重要地位。这些接下来还要为大家做详细讲解。
请大家随我一同来欣赏影壁背面的汉白玉浮雕群。赵州桥建于隋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悠久历史,是现存于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典范。在这一千多年间里,就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赵州桥的各种神话传说故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下面所描述的这段动人故事:相传赵州桥是由鲁班爷在一个晚上造成的,真乃一夜成桥,惊动天下。就连仙境里的神仙也闻名而至,张果老身骑着小毛驴,柴王爷手推独轮车,他们要考验赵州桥的承载能力,走到了大桥中央,只见张果老手中拂尘一摆,接来日月星辰,柴王爷运用法术,拘来五岳名山。刹那间,只见毛驴奋力扬蹄,落地踏然有声;柴王爷猛力推车,车声隆隆。赵州桥在超常负荷下,被压得摇摇欲坠。就在这千钧一发之刻,只见鲁班纵身跃入桥下,单手向上一举,就稳稳地托住了大桥。神仙顺利过桥后,神仙顺利过桥后,赵州桥依旧安然无恙。而在桥面上从此也就清晰地留下了驴蹄子印、车辙印和膝盖印等几处仙迹,也因此而留下了河北民歌《小放牛》的一段千古绝唱:“赵州桥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五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表达了老百姓对赵州桥的赞颂和对建桥者的崇拜。桥面上这些仙迹至今历历在目,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路去找一找、看一看。
现在我们所走的这条路叫“八仙大道”,两旁矗立着的八仙塑像用青石雕刻,外表涂黑。一眼望去,不免觉得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八仙”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很广,尤其是“八仙过海”一节,称得上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传说王母娘娘当年在瑶池设宴,款待八仙。众八仙开怀畅饮,喝得酩酊大醉。谢过王母后,来到东海之上,乘着酒兴,各自卖弄本事。只见铁拐李以铁拐投入水中,自立其上,逐浪而渡。接着,汉钟离以拂尘,张果老用纸驴,吕洞宾以洞箫,韩湘子用花蓝,何仙姑用竹罩,蓝采和用拍板,曹国舅用玉片分别投入水中乘风而渡。东海龙王之子见宝后起了贪心,抢了蓝采和的拍板,并将他掳入海中。另外七仙大怒,斩了龙王大太子,伤了龙王二太子。而后四海龙王齐来参战,并请了天兵天将助阵,双方打得不亦乐乎。最后,经太上老君、如来佛祖,观音菩萨三位的调解说和,才算了结之事。团结才是力量!并留下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句成语,显示了八仙的超群本领和团结致胜的精神。
实际上,我们目前脚下所踏的这条道路在历史上就有,过去老百姓一直把它叫做“皇道”。在隋朝时经由赵州桥的这条南北大通道,向南可直达东都洛阳,向北则贯穿涿郡,通入现在的北京,所以说这条道路就相当于现在的107国道。想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三次所走的陆路,都是从赵州桥上经过而南下的。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到了西安,后来在回京的时候,也是从赵州桥上路过。一直到1984年建公园以前,赵州桥仍作为一个正常的交通运输桥梁发挥着作用。所以说,赵州桥不但保持了一千多年,而且一直使用了一千多年,这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见的。因此,赵州桥的设计建造者——李春,就尤其引起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大家请随我右手观看,那里矗立着的那尊硅青铜塑像,就是赵州桥的设计建造者——李春(该铜像由中央美术学院绍武教授设计督造)。可惜的是,历史上有关李春的记载很少,但有一句却是非常确凿有力的,即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中书令张嘉贞曾在《唐文粹》一书中写道:“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一锤定音地指明了赵州桥的建造者是谁。请大家仔细看看这位杰出的建筑设计师形象:目光深遂,显示出超群的智慧;脚踏磐石,体现了实干家的精神。整体造型神态庄重,宏大深远,令人肃然起敬。
请大家向这边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国赵州桥。它是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列入世界遗产后备名录,并且是世界上第12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下面先请大家看这块铜牌的标志牌,它也是赵州桥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标志之一。下面的落款为“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敬立”。该学会是代行国际性土木工程的权威组织,它一直在全世界范围内精选历史土木工程上的杰作载入史册,并颁发铜制纪念牌作纪念。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牌子是复制品,原件已经珍藏入库。1991年9月4日下午,在Welcome the American Guests With open arms!(热烈欢迎美国贵宾之意)的欢迎标语下和仪仗队的鼓乐声中,该学会名誉主席本·格威克教授一行三人亲临现场,进行了颁发仪式,(当时红底白字会标上的中英文写的是: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纪念碑揭幕仪式,即:UNVEILING CEREMONY OF INTERNATIONAL HISTORIC CIVIL ENGINEERING LANDMARK)国际上与之并列的还有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埃及的金字塔、以及英国伦敦的苏伊士运河等。当时我国申报的几处工程还有都江堰、长城等,但惟有赵州桥一处当选,成为当时世界上第十二块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纪念铜牌,也是中国唯一的一块。(镶铜牌所用的石头选自嶂石岩)
下面请大家随我一同到桥面上去走一走、看一看,当地老百姓都把赵州桥叫做“神桥”,传说只要一走上它,就能感应到上天和神的灵验,一切都会吉祥如意。不知大家漫步在这座千年古桥之上,会有何感而发?桥面的宽度是9米,在当今基本上相当于国家二级公路标准。当年桥上也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桥下百舸争流,千帆竞渡,一派繁华景象,滚滚东流的洨河水,带着百姓的欢声笑语,汇入大海。请看,这就是周世宗柴荣——柴王爷推车轧的那道沟,那儿还有张果老骑驴桥上走留下的两个驴蹄子印。宋朝有诗赞曰:“隋人选石驾虹桥,天下闻名岁月遥。仙子骑驴何处去,至今足迹尚昭昭”。可见这个典故在宋朝时就广为流传,但这些仙迹到底是怎么回事?至今也无人能说得十分明白,成为一个千古不解之谜,为赵州桥增添了一份神秘与梦幻般的彩色。
请大家看看南桥头下的这块汉白玉文物标志牌,“安济桥”是赵州桥的正名,也是官名。它是北宋时哲宗皇帝赵煦北巡时,途经这里所赐的名称,所以赵州桥的正名叫安济桥。“大石桥”是当地老百姓对赵州桥的俗称,算是它的小名吧,故该桥所处的村落亦称“大石桥村”。下面请大家到桥下,在这里可以仔细观赏到赵州桥的神韵,感受到赵州桥的宏伟与博大。赵州桥单孔跨度为37.02米,在世界上当时占第一位,在石拱桥的单孔跨度上达到了极限。所以说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单孔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坦拱敞肩式石拱桥,并被世人公认为“天下第一桥”。那么,我要问一问大家:为什么世界上许多的古代建筑大都塌毁损坏了,而惟独赵州桥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巍然屹立呢?
首先要归功于赵州桥独特的建造方法。请大家注意看桥拱的背面,我们可以发现,顺着桥的纵向延伸方向,是一道又一道的拱圈,就像我们人的手指一样并在一起,这叫做纵向并列砌筑法。20世纪30年代(1933年11月)我国杰出的建筑学专家梁思成先生(梁启超之子)曾到赵州桥进行过实地考察,当他看到这种造桥方法时说“出我意料”。因为从古至今,人们大都采用横向并列法建造桥拱,李春为什么会采用纵向法造桥呢?这是因为纵向造桥,可以化整为零,节省人力、物力。先由一道拱圈砌起,砌完后这道拱圈就可独立站稳,依次再砌下一道,直至全部完工。并且由于每道拱圈独立,所以假如有一道拱圈发生损坏时,对其他拱圈和整体桥身没有直接影响,便于单独对它进行维修。就是说这种造桥法,当初建造时节就方便实用,今后维修时也很方便。为了加强石料之间的横向联系,古代匠师们还创造性地采用了腰铁、勾石、铁拉杆、收分等一系列科学措施和技术,起到了现代钢筋、水泥、粘合剂之类相同的作用,使整个桥体结构浑然一体,稳定牢固。千百年来,赵州桥受住了十多次规模较大的地震和洪水的严峻考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3月,邢台发生了7.2级大地震,当时震中距离赵州桥还不到40公里,而赵州桥却安然无恙。同时,在1963年和1996年8月的特大洪水冲击下,赵州桥又多次向当今验证了古人关于敞肩拱溢洪作用设计的远见卓识。
也许有朋友要问:“赵州桥为什行能有如此牢固的抗震力呢?”这就要从它的下部基础说起了,千百年来,关于赵州桥的基础如何一直是个谜,并存有种种假设性的疑说。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学史研究小组对赵州桥桥台基础进行了钻探勘察,其发现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赵州桥桥台之短,地基之浅,出人意料。桥台仅由五层排石垒成,高1.549米,长约5米,桥台面积约为100平方米。桥台下的土质由第四纪冲积层的亚粘土和轻亚土构成,和我们脚下的土质没什么两样,除此这外,没有丝毫的人工夯筑基础。概括化验分析,这种土层稳定性强,土质均匀,基本承载力为34吨/平方米,并且粘土层压缩性小,地震时不会产生砂土液化,属良好天然地基。由于科学利用了土壤结构,进行了合理设计,所以桥基两侧受力均衡,遇震时能克服不均匀沉降,因此地震和洪灾奈何不了赵州桥。在这样的天然地基和这样小的桥台上,却能建造出这样大跨度的石拱桥,这在中外建桥史上确是十分罕见的。
听到这里,朋友们也许明白了赵州桥千年不坠的两个重要原因,就是赵州桥独特的建造方法和对天然地基的科学测算和利用。然而,赵州桥千年不坠的最重要原因当是李春划时代的创举——即敞肩圆弧拱式桥型就是指以赵州桥为代表首创的这种桥型,即在中央主拱两侧的桥肩上分别挖开了两两对称的四个拱,做成“空撞券”,这就是敞肩拱结构,国际上称作Open spandrel(即空腹式,或称空腔式)。它到底有什么优越性呢?首先是加大了渲泄量,四个小拱可增大过水面积达16.5%,减轻了对桥的水平冲击力,增强了保护桥身的作用,历次对洪水抗击的实践均证明了这一点;另外,空撞券的建筑形式敞开了肩部,又节省了石料,不但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桥身自重,分散了桥身对桥台地基的垂直压力,所以赵州桥的桥台才可以造得那么轻巧实用,并且能直接座落在天然地基之上;再看李春的这种设计,并在敞肩的四个小拱拱石外围,还铺设了一层16—30mm的拱顶薄填石,恰好符合了材料力学弹性拱的原理。大家知道,弹性拱原理是十九世纪才形成于文字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不到二百年的历史,但在一千四百年之前,中国的李春已经成功地将这一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世界奇迹。通俗地讲,运用材料力学的弹性拱原理造桥,这种结构就可以将受力点的力分散到桥的每一个横截面上,赵州桥之所以千年不坠,正是缘于李春这种敞肩拱式桥型设计的高度科学性和合理性,也是赵州桥学派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我们完全可以说,是赵州桥首开了敞肩拱式桥型的先河。而西方第一次出现这种桥型是在1883年,当时法国在亚哥河上建造了安顿尼特铁路石拱桥(Pont Antionnette sur lagout),还有卢森堡建造的大石桥(Pont de Luxembourg)等,但它们至少已经比赵州桥晚了一千二百多年。难怪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总结说:“李春以及他所创造的敞肩式拱桥比欧洲同种类型桥的出现,确实优先达千年以上”。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曾指出:“赵州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出现虽早于隋代,但赵州桥却具有创新特点和重大技术成就。它以石块砌筑,弓形的拱圈拼法也有特殊,更为巧妙的是在主拱圈之上加设小拱,开创了‘敞肩’型式的结构设计。而一千多年来的使用实践证明,赵州桥传统,不但为中外石拱桥普遍继续,也为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拱桥所广泛应用,并出现了各种新的发展。”确实,敞肩拱的应用,不但使桥形变得更加优美,最重要的是它有节省材料、减轻自重、简化桥基、渲泄洪水的几个作用和功能,它的设计和建筑结构科学合理、稳定性强。千百年来,赵州桥的结构技巧、艺术风格被广泛的借鉴运用,对世界桥梁建筑有着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是当之无愧的桥梁之祖!
赵州桥——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也见证了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同时还见证了整个人类的文明和力量。朋友们,面对赵州桥,我们能不为祖国和人民感到骄傲吗!多少年来,它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尊重和称颂,今天,它更应该激励着我们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建设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朋友们,我的讲解基本上就要结束了,赵州桥公园还设有陈列室和展览室(及碑林),里面是和赵州桥有关的实物和图片展览等,如果大家还有时间、感想的话,不妨到那里去看一看,可以加深对赵州桥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另外,我们赵县的历史悠久、文物众多,除赵州桥并称“姊妹桥”的永通桥及大观圣作之碑(共四处国保),以及重现生机的千年古刹柏林禅寺等迷人景点,也希望大家到那里一游,以尽余兴,我愿意再次为大家导游服务。
各位朋友如果对我的讲解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敬请指出,帮助我改进工作,我将很乐意倾听,因为我知道这是大家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最后,我要说:“赵州桥横跨亚、非、拉,赵州桥也连结着你、我、他”。我们将再次欢迎朋友们的光临,祝大家一路顺风,收获一份好心情!谢谢大家,再见!
三、赵州桥有怎样的故事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你们到赵县来,光临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导游员自我介绍),很高兴能为大家作导游服务,并预祝各位旅途愉快!现在我们所处的地方是以赵州桥为中心而建的赵州桥公园。这是公园的大门正门口,门楣上这块“瞻奇仰异”横匾是清朝顺治年间赵州知事孔兴训所书,此匾题字已被《中华名匾》一书所收录。等大家参观完以后,是否也会产生同感,认同赵州桥确是一处伟大而奇异的景观呢?再看眼前的这块影壁正面上,选刻前我国当代已故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的《中国石拱桥》的文章。茅老的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1962年3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原文较长,以下节录的这一段主要总结了赵州桥的情况。茅老在文章中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该文选自作者后入载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茅老以非常科学、准确的语言分析了赵州桥的几个特点,阐述了赵州桥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它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突出贡献和重要地位。这些接下来还要为大家做详细讲解。
请大家随我一同来欣赏影壁背面的汉白玉浮雕群。赵州桥建于隋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悠久历史,是现存于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典范。在这一千多年间里,就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赵州桥的各种神话传说故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下面所描述的这段动人故事:相传赵州桥是由鲁班爷在一个晚上造成的,真乃一夜成桥,惊动天下。就连仙境里的神仙也闻名而至,张果老身骑着小毛驴,柴王爷手推独轮车,他们要考验赵州桥的承载能力,走到了大桥中央,只见张果老手中拂尘一摆,接来日月星辰,柴王爷运用法术,拘来五岳名山。刹那间,只见毛驴奋力扬蹄,落地踏然有声;柴王爷猛力推车,车声隆隆。赵州桥在超常负荷下,被压得摇摇欲坠。就在这千钧一发之刻,只见鲁班纵身跃入桥下,单手向上一举,就稳稳地托住了大桥。神仙顺利过桥后,神仙顺利过桥后,赵州桥依旧安然无恙。而在桥面上从此也就清晰地留下了驴蹄子印、车辙印和膝盖印等几处仙迹,也因此而留下了河北民歌《小放牛》的一段千古绝唱:“赵州桥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五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表达了老百姓对赵州桥的赞颂和对建桥者的崇拜。桥面上这些仙迹至今历历在目,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路去找一找、看一看。
现在我们所走的这条路叫“八仙大道”,两旁矗立着的八仙塑像用青石雕刻,外表涂黑。一眼望去,不免觉得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八仙”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很广,尤其是“八仙过海”一节,称得上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传说王母娘娘当年在瑶池设宴,款待八仙。众八仙开怀畅饮,喝得酩酊大醉。谢过王母后,来到东海之上,乘着酒兴,各自卖弄本事。只见铁拐李以铁拐投入水中,自立其上,逐浪而渡。接着,汉钟离以拂尘,张果老用纸驴,吕洞宾以洞箫,韩湘子用花蓝,何仙姑用竹罩,蓝采和用拍板,曹国舅用玉片分别投入水中乘风而渡。东海龙王之子见宝后起了贪心,抢了蓝采和的拍板,并将他掳入海中。另外七仙大怒,斩了龙王大太子,伤了龙王二太子。而后四海龙王齐来参战,并请了天兵天将助阵,双方打得不亦乐乎。最后,经太上老君、如来佛祖,观音菩萨三位的调解说和,才算了结之事。团结才是力量!并留下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句成语,显示了八仙的超群本领和团结致胜的精神。
实际上,我们目前脚下所踏的这条道路在历史上就有,过去老百姓一直把它叫做“皇道”。在隋朝时经由赵州桥的这条南北大通道,向南可直达东都洛阳,向北则贯穿涿郡,通入现在的北京,所以说这条道路就相当于现在的107国道。想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三次所走的陆路,都是从赵州桥上经过而南下的。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到了西安,后来在回京的时候,也是从赵州桥上路过。一直到1984年建公园以前,赵州桥仍作为一个正常的交通运输桥梁发挥着作用。所以说,赵州桥不但保持了一千多年,而且一直使用了一千多年,这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见的。因此,赵州桥的设计建造者——李春,就尤其引起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大家请随我右手观看,那里矗立着的那尊硅青铜塑像,就是赵州桥的设计建造者——李春(该铜像由中央美术学院绍武教授设计督造)。可惜的是,历史上有关李春的记载很少,但有一句却是非常确凿有力的,即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中书令张嘉贞曾在《唐文粹》一书中写道:“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一锤定音地指明了赵州桥的建造者是谁。请大家仔细看看这位杰出的建筑设计师形象:目光深遂,显示出超群的智慧;脚踏磐石,体现了实干家的精神。整体造型神态庄重,宏大深远,令人肃然起敬。
请大家向这边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国赵州桥。它是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列入世界遗产后备名录,并且是世界上第12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下面先请大家看这块铜牌的标志牌,它也是赵州桥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标志之一。下面的落款为“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敬立”。该学会是代行国际性土木工程的权威组织,它一直在全世界范围内精选历史土木工程上的杰作载入史册,并颁发铜制纪念牌作纪念。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牌子是复制品,原件已经珍藏入库。1991年9月4日下午,在Welcome the American Guests With open arms!(热烈欢迎美国贵宾之意)的欢迎标语下和仪仗队的鼓乐声中,该学会名誉主席本·格威克教授一行三人亲临现场,进行了颁发仪式,(当时红底白字会标上的中英文写的是: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纪念碑揭幕仪式,即:UNVEILING CEREMONY OF INTERNATIONAL HISTORIC CIVIL ENGINEERING LANDMARK)国际上与之并列的还有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埃及的金字塔、以及英国伦敦的苏伊士运河等。当时我国申报的几处工程还有都江堰、长城等,但惟有赵州桥一处当选,成为当时世界上第十二块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纪念铜牌,也是中国唯一的一块。(镶铜牌所用的石头选自嶂石岩)
下面请大家随我一同到桥面上去走一走、看一看,当地老百姓都把赵州桥叫做“神桥”,传说只要一走上它,就能感应到上天和神的灵验,一切都会吉祥如意。不知大家漫步在这座千年古桥之上,会有何感而发?桥面的宽度是9米,在当今基本上相当于国家二级公路标准。当年桥上也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桥下百舸争流,千帆竞渡,一派繁华景象,滚滚东流的洨河水,带着百姓的欢声笑语,汇入大海。请看,这就是周世宗柴荣——柴王爷推车轧的那道沟,那儿还有张果老骑驴桥上走留下的两个驴蹄子印。宋朝有诗赞曰:“隋人选石驾虹桥,天下闻名岁月遥。仙子骑驴何处去,至今足迹尚昭昭”。可见这个典故在宋朝时就广为流传,但这些仙迹到底是怎么回事?至今也无人能说得十分明白,成为一个千古不解之谜,为赵州桥增添了一份神秘与梦幻般的彩色。
请大家看看南桥头下的这块汉白玉文物标志牌,“安济桥”是赵州桥的正名,也是官名。它是北宋时哲宗皇帝赵煦北巡时,途经这里所赐的名称,所以赵州桥的正名叫安济桥。“大石桥”是当地老百姓对赵州桥的俗称,算是它的小名吧,故该桥所处的村落亦称“大石桥村”。下面请大家到桥下,在这里可以仔细观赏到赵州桥的神韵,感受到赵州桥的宏伟与博大。赵州桥单孔跨度为37.02米,在世界上当时占第一位,在石拱桥的单孔跨度上达到了极限。所以说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单孔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坦拱敞肩式石拱桥,并被世人公认为“天下第一桥”。那么,我要问一问大家:为什么世界上许多的古代建筑大都塌毁损坏了,而惟独赵州桥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巍然屹立呢?
首先要归功于赵州桥独特的建造方法。请大家注意看桥拱的背面,我们可以发现,顺着桥的纵向延伸方向,是一道又一道的拱圈,就像我们人的手指一样并在一起,这叫做纵向并列砌筑法。20世纪30年代(1933年11月)我国杰出的建筑学专家梁思成先生(梁启超之子)曾到赵州桥进行过实地考察,当他看到这种造桥方法时说“出我意料”。因为从古至今,人们大都采用横向并列法建造桥拱,李春为什么会采用纵向法造桥呢?这是因为纵向造桥,可以化整为零,节省人力、物力。先由一道拱圈砌起,砌完后这道拱圈就可独立站稳,依次再砌下一道,直至全部完工。并且由于每道拱圈独立,所以假如有一道拱圈发生损坏时,对其他拱圈和整体桥身没有直接影响,便于单独对它进行维修。就是说这种造桥法,当初建造时节就方便实用,今后维修时也很方便。为了加强石料之间的横向联系,古代匠师们还创造性地采用了腰铁、勾石、铁拉杆、收分等一系列科学措施和技术,起到了现代钢筋、水泥、粘合剂之类相同的作用,使整个桥体结构浑然一体,稳定牢固。千百年来,赵州桥受住了十多次规模较大的地震和洪水的严峻考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3月,邢台发生了7.2级大地震,当时震中距离赵州桥还不到40公里,而赵州桥却安然无恙。同时,在1963年和1996年8月的特大洪水冲击下,赵州桥又多次向当今验证了古人关于敞肩拱溢洪作用设计的远见卓识。
也许有朋友要问:“赵州桥为什行能有如此牢固的抗震力呢?”这就要从它的下部基础说起了,千百年来,关于赵州桥的基础如何一直是个谜,并存有种种假设性的疑说。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学史研究小组对赵州桥桥台基础进行了钻探勘察,其发现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赵州桥桥台之短,地基之浅,出人意料。桥台仅由五层排石垒成,高1.549米,长约5米,桥台面积约为100平方米。桥台下的土质由第四纪冲积层的亚粘土和轻亚土构成,和我们脚下的土质没什么两样,除此这外,没有丝毫的人工夯筑基础。概括化验分析,这种土层稳定性强,土质均匀,基本承载力为34吨/平方米,并且粘土层压缩性小,地震时不会产生砂土液化,属良好天然地基。由于科学利用了土壤结构,进行了合理设计,所以桥基两侧受力均衡,遇震时能克服不均匀沉降,因此地震和洪灾奈何不了赵州桥。在这样的天然地基和这样小的桥台上,却能建造出这样大跨度的石拱桥,这在中外建桥史上确是十分罕见的。
听到这里,朋友们也许明白了赵州桥千年不坠的两个重要原因,就是赵州桥独特的建造方法和对天然地基的科学测算和利用。然而,赵州桥千年不坠的最重要原因当是李春划时代的创举——即敞肩圆弧拱式桥型就是指以赵州桥为代表首创的这种桥型,即在中央主拱两侧的桥肩上分别挖开了两两对称的四个拱,做成“空撞券”,这就是敞肩拱结构,国际上称作Open spandrel(即空腹式,或称空腔式)。它到底有什么优越性呢?首先是加大了渲泄量,四个小拱可增大过水面积达16.5%,减轻了对桥的水平冲击力,增强了保护桥身的作用,历次对洪水抗击的实践均证明了这一点;另外,空撞券的建筑形式敞开了肩部,又节省了石料,不但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桥身自重,分散了桥身对桥台地基的垂直压力,所以赵州桥的桥台才可以造得那么轻巧实用,并且能直接座落在天然地基之上;再看李春的这种设计,并在敞肩的四个小拱拱石外围,还铺设了一层16—30mm的拱顶薄填石,恰好符合了材料力学弹性拱的原理。大家知道,弹性拱原理是十九世纪才形成于文字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不到二百年的历史,但在一千四百年之前,中国的李春已经成功地将这一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世界奇迹。通俗地讲,运用材料力学的弹性拱原理造桥,这种结构就可以将受力点的力分散到桥的每一个横截面上,赵州桥之所以千年不坠,正是缘于李春这种敞肩拱式桥型设计的高度科学性和合理性,也是赵州桥学派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我们完全可以说,是赵州桥首开了敞肩拱式桥型的先河。而西方第一次出现这种桥型是在1883年,当时法国在亚哥河上建造了安顿尼特铁路石拱桥(Pont Antionnette sur lagout),还有卢森堡建造的大石桥(Pont de Luxembourg)等,但它们至少已经比赵州桥晚了一千二百多年。难怪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总结说:“李春以及他所创造的敞肩式拱桥比欧洲同种类型桥的出现,确实优先达千年以上”。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曾指出:“赵州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出现虽早于隋代,但赵州桥却具有创新特点和重大技术成就。它以石块砌筑,弓形的拱圈拼法也有特殊,更为巧妙的是在主拱圈之上加设小拱,开创了‘敞肩’型式的结构设计。而一千多年来的使用实践证明,赵州桥传统,不但为中外石拱桥普遍继续,也为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拱桥所广泛应用,并出现了各种新的发展。”确实,敞肩拱的应用,不但使桥形变得更加优美,最重要的是它有节省材料、减轻自重、简化桥基、渲泄洪水的几个作用和功能,它的设计和建筑结构科学合理、稳定性强。千百年来,赵州桥的结构技巧、艺术风格被广泛的借鉴运用,对世界桥梁建筑有着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是当之无愧的桥梁之祖!
赵州桥——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也见证了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同时还见证了整个人类的文明和力量。朋友们,面对赵州桥,我们能不为祖国和人民感到骄傲吗!多少年来,它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尊重和称颂,今天,它更应该激励着我们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建设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朋友们,我的讲解基本上就要结束了,赵州桥公园还设有陈列室和展览室(及碑林),里面是和赵州桥有关的实物和图片展览等,如果大家还有时间、感想的话,不妨到那里去看一看,可以加深对赵州桥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另外,我们赵县的历史悠久、文物众多,除赵州桥并称“姊妹桥”的永通桥及大观圣作之碑(共四处国保),以及重现生机的千年古刹柏林禅寺等迷人景点,也希望大家到那里一游,以尽余兴,我愿意再次为大家导游服务。
各位朋友如果对我的讲解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敬请指出,帮助我改进工作,我将很乐意倾听,因为我知道这是大家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最后,我要说:“赵州桥横跨亚、非、拉,赵州桥也连结着你、我、他”。我们将再次欢迎朋友们的光临,祝大家一路顺风,收获一份好心情!谢谢大家,再见!
关于赵州桥英文,赵洲桥英文简介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