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哥,帮忙翻译下这篇文言文吧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4-12-30 02:11:38
一、刘凝之文言文翻译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1.B;2.D;3.A;4.A;5.B;(1) B项中“存”应译为“慰问”。
(2) A项中两个“其”字,第一个译为“他”,第二个译为“自己”。B项中两个“为”字,第一个是表被动的介词,译为“被”;第二个是表动作行为对象的介词,译为“对”。
C项中两个“之”字,第一个为结构助词,译为“的”;第二个为结构助词,帮助提前宾语,不译。D项中两个“所”字都表后一个动词涉及的对象,不译。
(3) A项中“高尚”在古汉语中当“高傲,不驯从”讲。(4)六条中,第②、第⑥条说明他有隐居山林的志向,第④条说明他不与社会共处的思想。
(5)从文中可以看出,妻子的陪嫁是刘凝之分给了亲朋好友,而不是妻子分给大家的。(6)(1)妻子也能够不羡慕荣华富贵,与凝之一起安于勤俭贫苦的生活。
(2)所得财物除了应付日用以外,总是把剩余的施舍给别人。(3)妻子儿女们都依从他的志向。
2.文言文之刘凝之与沈麟士原文:
刘凝之为①人认所著履②,即与之。此人后得所失履,送还,不肯复取。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③履耶?”即予之。邻人得所失履,送还,麟士曰:“非卿履耶?”笑而受之。
此虽小事,然④人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
①为:被。②所著履::穿的鞋。③卿:你。④然:但是,转折连词。
译文:
刘凝之被人指认说自己穿的鞋是这人的,就把自己的鞋子给了他。那人后来找到了丢失的鞋子,把刘凝之的鞋子送还回来。刘凝之不肯再要了。沈麟士也被邻居指认说自己穿的鞋子是邻居的。沈麟士笑着说:“是你的鞋。”就给他了,邻居后来找到了丢失的鞋子,送回来沈麟士的鞋,沈麟士说:“不是你的鞋吗?”笑着收下了。
这虽然是小事,但是处世应当像沈麟士,不应当学刘凝之。
3.文言文翻译刘凝之为①人认所著履②,即与之。此人后得所失履,送还。不肯复取。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与之。邻人得所失履,送还,麟士曰:“非卿履耶?”笑而受之。此虽小事,然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节选自苏轼《志林》)
①为:被。②所著履:穿的鞋。
译文:
刘凝之被人指认说自己穿的鞋是这人的,就把自己的鞋子给了他。那人后来找到了丢失的鞋子,把刘凝之的鞋子送还回来。刘凝之不肯再要了。沈麟士也被邻居指认说自己穿的鞋子是邻居的。沈麟士笑着说:是你的鞋。就给他了。邻居后来找到了丢失的鞋子,送回来沈麟士的鞋,沈麟士说:“不是你的鞋吗?”笑着收下了。这虽然是小事,但是处世应当像沈麟士,不应当学刘凝之。
4.刘凝之与沈麟士翻译大哥大姐帮帮小弟刘凝之为人认所着屐,即予之.此人后得所失屐,送还,不肯复取.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着屐,麟士笑曰:“是卿屐耶?”即予之.邻人后得所失屐,送还之.麟士曰:“非卿屐耶?”笑而受之.此虽小节,然人处世,当如沈麟士.翻译:刘凝之被人指认所穿木屐是乃是己物,他当即给木屐给了此人.后来此人找到自己丢失的木屐,即把刘凝之所给木屐送还,但刘凝之却不肯收回.同样沈麟士也被邻居指认拿了他的木屐,麟士笑回道:“这是你的木屐?”当即给了邻居.邻居后来找到了自己所丢失木屐,遂把沈麟士的木屐送还.麟士只说道:“这不是你的木屐?”笑这拿回了自己的木屐.虽然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但我们为人出世,就应该像沈麟士一样.。
5.处世之道的文言文翻译1.原文刘凝之为人认所着履,即与之。
此人后得所失履,送还,不肯复取。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着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与之。
邻人得所失履,送还,麟士曰:“非卿履耶!”笑而受之。此虽小事,然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2.译文刘凝之被人认为他自己穿着的鞋子是那个人的,就给了他。后来,这个人得到了自己本来丢的鞋子,就(把刘凝之的鞋子)还回去,(刘凝之)不愿再拿回。
又有一次[1]沈麟士也被邻居认为自己穿的鞋子是那个人的,沈麟士微笑着说:“这是你的吗?”马上(把鞋)给了他。邻居得到了丢了的鞋子,(把鞋子)还给沈麟士,沈麟士说:“(原来)不是你的啊!”微笑着接受了鞋。
这即使是小事,然而处世应当像沈麟士那样,不应当像刘凝之那样。
6.刘沈处世文言文刘沈处世刘凝之⑤为①人认所著履②,即与之。
此人后得所失履,送还,不肯复取。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③履耶?”即予之。
邻人得所失履,送还,麟士曰:“非卿履耶?”笑而受之。此虽小事,然④处事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译文刘凝之被人指认说自己穿的鞋是某人的,就把自己的鞋子给了他。那人后来找到了丢失的鞋子,把刘凝之的鞋子送还回来。
刘凝之就不肯要了。沈麟士也被邻居指认说自己穿的鞋子是邻居的。
沈麟士笑着说:“是你的鞋。”然后就给他了,邻居后来找到了丢失的鞋子,送回来沈麟士的鞋,沈麟士说:“不是你的鞋吗?”沈麟士看看,笑着就收下了。
这虽然是小事,但是处世应当像沈麟士,不应当学刘凝之。
二、识李观虎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识李观虎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1.《识李观虎》的翻译是什么魏明帝在宣武场上包着(一说砍掉)老虎的爪子和牙,举行人、虎搏斗表演,任凭百姓观看。王戎当时七岁,也去看。老虎乘隙攀住栅栏大吼,吼声震天动地,围观的人没有一个不吓得退避不迭,跌倒在地。王戎却平平静静,一动不动,一点也不害怕。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和他们一起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此文赞扬王戎早慧。王戎幼年就能观察、推理,透过表面看现象,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确实不简单,透过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养成细致观察,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2.识李观虎的翻译,要观虎的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惧色。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魏明帝在宣武场上包着(一说砍掉)老虎的爪子和牙,举行人、虎搏斗表演,任凭百姓观看。王戎当时七岁,也去看。老虎乘隙攀住栅栏大吼,吼声震天动地,围观的人没有一个不吓得退避不迭,跌倒在地。王戎却平平静静,一动不动,一点也不害怕。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和他们一起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这个故事写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的小孩。
3.王戎识李观虎文言文答案观虎【原文】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
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惧色。【译文】魏明帝在宣武场上包着(一说砍掉)老虎的爪子和牙,举行人、虎搏斗表演,任凭百姓观看。
王戎当时七岁,也去看。老虎乘隙攀住栅栏大吼,吼声震天动地,围观的人没有一个不吓得退避不迭,跌倒在地。
王戎却平平静静,一动不动,一点也不害怕。识李【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和他们一起去。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参考:百度百科/view/1929349?fr=aladdin。
4.卜天璋文言文的翻译文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
父亲卜世昌,在金朝任孔国官。宪宗蒙哥南征时,卜世昌率众归附,授官为镇抚,统领民兵二千户,升为真定路管民万户。
宪宗六年,登录征调黄河以北的二千民户迁徙至黄河以南,命卜世昌专领,因而定居于汴梁。卜天璋自幼聪颖,长大后以正直而自负,研读书史,懂得成败大体。
至元年间,出任河南府府史,当时黄河以北有饥民数万人,聚集在黄河上准备向南迁徒,皇帝下诏,令百姓恢复旧业,不得南渡,众人喧哗不肯归家。卜天璋顾虑发生变乱,劝总管张国宝听凭这些人渡河,张国宝接受了他的意见,才没有生出事端。
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察知卜天璋的贤良,征辟他为宪史,他的声望更为瞩目。后任御史台掾,有位侍御史依仗权势贪污受贿,御史揭发了他贪赃。
当时卜天璋主管文读,还没来得及上奏,所以也被谗毁,他和御史都被拘押于内廷,御史悲伤埂咽,卜天潭问他为什么这样,御史说:“我已老了,只有一个女儿,心里觉得可怜;她听说我被拘押,已经数日没有吃饭,所以心中悲伤。”卜天璋说:“尽职而死,正合大义,为什么要为子女哭泣呢?”御史很惭愧,向卜天璋拜谢,不久便被赦免了。
丞相顺德王伾持国政,擢升卜天璋为中书掾,任提控,政事可否,他都竭力辨别,其他的宰相很生气,对卜天璋的话置之不理,但顺德工却听从卜天璋的意见,并且说:“掾能这样做,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大德四年,任工部主事。蔚州有一名刘帅,强横地夺取他人产业,官吏不敢处理,中书省调卜天璋前去断决,刘帅屈服,所夺回地又归于民。
大德五年,因为枢密大臣暗伯的推荐,被授予都事,并领他到府上,引见给皇帝,赐锦衣、鞍辔、弓刀等物。后来又因扈从之劳,加官为奉训大夫,赐给侍宴服两套。
任职期满后,应当有人替职,枢密院大臣上奏请求留任,特地以替职的人作为增设的员额。武宗时,迁升为宗正府郎中,尚书省设立后,又迁升为刑部郎中。
当时盗贼很多,有人建议,让罪犯及家属都穿青色的衣帽,以区别于良民百姓。卜天璋说:“穿着褐衣的犯人堵塞道路,这是秦代的弊政,何足效法!”丞相醒悟,制止了这种作法。
有人报告诸候工中有人图谋不轨,皇帝责令卜天璋审讯处理,为此得到了优厚的赏赐。尚书省臣获罪,元仁宗召卜天璋人官晋见,当时兴圣太后也在座,仁宗指着他对太后说:“这是不贪贿赂的卜天璋。”
太后问他现任什么官职,卜天璋回答说:“臣下任刑部郎中。”又问是谁推荐的,回答说:“臣下无才,误被皇帝擢升任用。”
仁宗说:“先朝任命谢仲和为尚书,爱卿为郎中,都是朕亲自推荐的。你们应尽忠职守,不得怠懈!”当即把中书刑部的大印交给了他。
走马上任时,他入官晋见,皇帝赐酒在隆福官款待,并赐锦衣三套。后受命处理谋反的案件,仁宗看着左右大臣说:“卜天璋是个清廉谨慎的人,一定会得到实情。”
卜天璋禀承旨意断案,才没有出现冤狱。皇庆初年,卜天璋任归德府知府,鼓励农耕,劝导学业;修复河流渠道,河水泛滥之患得以免除。
当时盗贼聚集,占据要道,商旅不通,卜天璋捉住盗贼数百人,全部处以碟刑示众,盗贼被平息。升任浙江廉访副使,到任数月,因为更改田制,改任饶州路总管,卜天璋到任后,任凭百姓自报田产,施政毫不扰民,百姓欢悦,境内清静肃然。
当时行中书省大臣负责更改田制之事,他们作威作福,州县官员争着贿赂他们,希望以此免受谴责。只有饶州路不送,中书省臣因此衔恨,要以严格的法令中伤卜天璋,但追查其罪状却毫无所得;属县报告发生饥荒,卜天璋当即发放官粮赈济,僚佐们都认为不能这样做,卜天璋说:“百姓如此饥饿,若是向上面请求后再赈灾,百姓定会饿死的。
如果有事前未申报的责任,我独自承担,不会连累各位。”终于发放官府存粮赈济,百姓因此得以免于饿死。
他遇事就是这样无所顾虑。大火烧到饶州的东门,卜天璋穿戴整齐,对火而拜,大火因此熄灭。
鸣山有虎凶暴残恶,卜天璋发出檄文给山神,很快就将虎捕获。他以政绩和品行第一为朝廷所知,升任广东廉访使。
先前,豪强濒海筑堰,垄断商船以取利,前任的多届长官都因收受了贿赂而置之不问;卜天璋到任后,便调发兵卒将堤堰决去。岭南地区历来无冰,卜天璋到后,开始有冰,人们都说这是卜天璋施政良好所致。
不久,他便请求退休。天历二年,蜀地发生叛乱事件,荆楚地区受到很大震动。
朝延又拜卜天璋为山南廉访使。人们都认为他已年老,一定不会上任。
卜天璋说:“国家正遇危难,我虽年已八十,常常害怕不能死得其所,岂敢逃避困难!”于是挺身赴任。到任后,他整饬风化,严肃吏治,州郡之中肃然安定。
当时物价飞涨,卜天璋下令不要压低物价,听任民众自由买卖,引来商人的车船汇集贩运,米价很快就跌了下来。又留下御史台的赃罚库缗钱,不再输送到御史台,用来赈助饥民,御史到达后,百姓都聚集在道路上称赞颂扬他。
正值朝廷下诏给三品官,令他们论说当时政策的得失,卜天璋因此列举二十件事上奏,共一万余言,列出条目名之为《中兴济治策》,都切中时弊,从此后便辞官归家了。回到汴梁后,他把自己余下的俸禄都施。
5.蒋之奇文言文翻译彭思永,字季长,江西庐陵人。
在他小时侯,早上起来读书,在门外拾到一个金钏,一个人静静地就坐在原地。过了一会儿,丢失金钏的人来寻找,彭思永仔细辨认,的确是那个人丢的,就还给了人家。
那人拿出钱来表示感谢,彭思永笑着说:“假使我需要钱,就藏起金钏来了。”起初参加科举考试,(由于家庭贫困)拿了几个手镯作为路费。
一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来拜访他,思永就拿出手镯给众人赏玩,有一个人把镯子藏在袖中,众人都为思永寻找。思永说:“数量只是这几个罢了。”
客人离开时,要举手作揖,镯子掉在地上,大家都佩服他的度量。母亲在家去世时,家里十分贫穷,同乡赠送东西给他,他却不接受。
考取进士后,做过海南知县、分宁知县,睦州通判。台州发大水毁坏了城池,很多人淹死了,思永就去台州治水。
把死者全部埋葬,还写文章祭奠。老百姓因为贫穷不能修房子的,替他们伐木帮助他们,几个月之后,公府私房都修造好了,修筑的城墙比以前高了,而且坚固。
升为侍御史后,议论朝廷降授官赏的弊端,认为乱(不正当的)封赏不是盛世应该有的现象。宋仁宗很赞赏。
仁宗在明堂祭祀的前一天,有文武百官都要进官升职的传言,思永上奏说不应该没有节制地给予恩赏,以使侥幸的人得利。思永带领同僚劝说,有人说:“等命令一出,也不晚啊。”
思永说:“在事情之前劝阻,只是得罪你,命令一旦发布,就不可劝止了。”于是一个人上奏疏:“陛下广泛布施不当的恩泽,难道是为了天下孤乏憨催窖诎忌挫媳旦颅寒之士吗。
这不是社稷的福份啊。”仁宗发怒了,中丞郭劝、谏官吴奎为他求情,于是因为泛恩这件事转司封为员外郎,而解除了侍御史的职务,后来又做湖北转运使。
加封直史馆,担任益州路转运使。成都府官员挪用官府钱财,在牢狱服刑已经三年了,进出自如。
思永管理府事刚一日,就把案件处理好了。老百姓拿着“褚券”(纸币)买东西,藏在衣带里,小偷在手上带着刀,直接割断拿走,少有失手的。
思永抓住一个人审问,全部处理了小偷团伙并在脸上作了标记。中使每年要到峨眉山祭祀,总是在成都停留搜刮真奇古玩,价值几百万元,都来自民间。
思永克扣其中的1/3,中使不高兴就离开了,却不能有什么办法中伤他。不久担任户部副使,升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赢州知州。
北方的习俗以桑麻作为产业,百姓们害怕征收赋税而不敢种植,一天天更加贫困。思永到任后,才上奏改变了征收桑麻税的做法。
不久,又调任江宁知府。神宗接位后,御史蒋之奇搜集欧阳修的私事(其实是中伤欧阳修),拉思永帮忙。
思永认为家庭私事,不应该让外人知道。但他(欧阳修)为首写过《濮议》(内容是坚持要英宗尊其生父为皇),违背典礼而犯了众怒,不应该再官府任职。
皇上问这句话从哪里来的,思永不肯定说。而全面陈述大臣结党营私的情况。
后来因为这件事降职被调任黄州知府。熙宁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6.杨王松传文言文翻译大哥,你说的应该是《杨王孙传》吧,出自《汉书》是吧?为你奉上全文翻译:杨王孙传班固《汉书》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
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臝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
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
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仆迫从上祠雍,未得诣前。愿存精神,省思虑,进医药,厚自持。
窃闻王孙先令臝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臝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王孙报曰:「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臝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於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
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於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
反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夫饰外以华,厚葬以鬲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
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
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裹以币帛,鬲以棺椁,支体络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繇是言之,焉用久客!昔帝尧之葬也,窾木为椟,葛藟为缄,其穿下不乱泉,上不泄殠。
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於亡用,不损财於亡谓。
今费财厚葬,留归鬲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於戏!吾不为也。
祁侯曰:「善。」遂臝葬。
【译文】杨王孙是汉武帝时的人。学习道家学说,家里有上千金的财产,生活得很讲究,(各种保健方法措施等)无所不至。
等到病终时,给儿子留下遗嘱,说:“我想光着身子入土,以便回到我本来的样子中去。一定不要违背我的想法。
我死后做一只口袋装入我的尸体,墓穴挖到地下七尺,把口袋放下去后,从脚下把口袋褪下来,让我的身体直接和土接触。”他儿子想沉默不答应,但又难以废弃父亲的命令;想听父亲的,又于心不忍。
于是前往拜访杨王孙的朋友祁侯。祁侯写信给杨王孙说:“王孙你被疾病所折磨,我近来跟随皇上到雍地祭祀,不能够到(杨王孙)跟前(探望)。
希望您保养好自己的精神,不要操心太多,好好吃药,自己多保重。私下听说你立下遗嘱要光着身子入土,假使死去的人没有知觉也就罢了,要是有知觉的话,这是将尸体陈列在地下,要光着身子去见祖先,我私下认为王孙这样做不合适。
况且《孝经》里说:‘(人死后)要为他穿好衣盖好被,用棺椁装起来’。这也是圣人传下来的规矩。
(你杨王孙)何必目光如此短浅,独自坚持自己知道的那一点点道理呢?希望王孙明白这一点。”王孙回信说:“我听说古代的圣君,因为人无法忍受亲人死去的痛苦,所以制定了(《孝经》那样的)规矩,现在(人们守规矩)却过分了,我因此要光着身子入土,以此来矫正社会不正之风。
铺张浪费地埋藏实在对死者没什么好处,而社会上的人竟然互相攀比,费尽钱财,让它们烂在地下。要是今天刚埋进去,明天又被盗墓的人(图财)挖开,这才真和暴露在野外没什么两样!况且对死者来说,从出生到死去,这是他的必然归宿。
回归的人得到了回归,死去的人得到了变化,这是事物各自回到他们的本来面目。回到无知无识、无形无声的本来面目,这才符合道家的主张。
装点仪式夸耀自己,铺张埋葬让死者与归宿隔离,使想走的人走不了,想变化消失的人不得变化,这是让所有事情都得不到恰当的处所。况且我听说,人的精神归天所有,人的肉体归大地所有。
精神肉体分离后,都要各自回到它们的本来面目,所以称之为鬼,鬼就是归的意思。“死者的尸体放在那里孤身独处,它难道还会有知觉吗?(你们用金钱绸缎把它包起来,用棺椁把它装起来,它的肢体被包裹束缚着,嘴里含着玉石,想变化变化不得,日久天长变成了干枯的肉干,千年之后,棺椁烂了,它才能回归大地,靠近大自然赋予它的住宅。
这样说来,何必厚葬,让死者不能直接入土返回大自然赋予他的住宅中!当年尧埋葬的时候,把木头挖空做成个小棺材,用葛藟捆绑一下,那墓穴深不及泉水,上不至散发出腐尸味。所以圣明的君主活着时人们容易崇尚,死后也容易埋葬。
他们不把工夫用在没用的地方,也不将钱财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现在人们浪费钱财铺张埋葬死者,让死者久久不能回归自然,死去的人感觉不到,活着的人享受不着,这叫做大糊涂、特糊涂。
啊呀!我可不做这样的傻事。”祁侯说:“很好。”
于是,(王孙死后)就光着身子被埋葬了。
7.游仲鸿文言文翻译及习题答案译文资料供参考:游仲鸿(1138-1215),字子正,谥为忠,南充人。
1175年(孝宗淳熙二年)进士第,官犍为主簿,被总赋李昌图看中,荐给赵汝愚作制置司干办工事。赵汝愚也器重他,称他是"直谅多闻"之士。
赵汝愚回朝作相后,游仲鸿也被交章推荐入朝,官监登闻鼓院。赵汝愚受打击出朝后,游回川作过利州路转运判、提点刑狱。
可见,游仲鸿在京的官不到部长级,在地方上也只做到路一级的部门之官?quot;大拜"和"参知政事"之说,纯属子虚乌有。游似(亦写侣)(?-1252),字景仁,号克斋,谥清献,赠少师。
他勤奋好学,师事刘光祖。1221年(宋宁宗嘉定十四年)中进士,官大理司直。
1239年(理宗嘉熙三年)拜端明殿学士,签枢密院事,封南充县伯,同年八月拜参知政事。1245年(淳[礻右]五年)拜右丞相。
游似的官运超过乃父,从拜端明殿学士到拜右相封国公死,都一直在"宰执"的位置上。游似高官后定居今浙江德清县新市镇,那里曾有他的祠。
游氏父子的政绩。游仲鸿的官阶虽不及儿子的高,但他的胆识和办事气魄则远在儿子之上。
他在任制置司干办工事时,宜宾一带的董蛮部内侵到犍为,并俘获了一些宋人。宋准备派兵进击,游仲鸿自请单独前去处理。
他去问明衅端后,叫董部放还俘虏,宋即照付马价,一场干戈就这样化为玉帛。游仲鸿受降而归,从此名声大起,被成都帅杨辅调为幕僚。
他向杨辅提出,用将要淘汰的士兵去耕种。这样既安置了将要退役的士兵,减少人民的赋税,又利用了荒废的土地,真是"一石三鸟"。
绍熙四年入朝,正是韩胃排斥理学、打击赵汝愚的时候。首相留正、理学家朱熹、谏官黄度都离开了朝廷。
游仲鸿愤然上疏道:"陛下宅忧之时,御批数出不由中书;前日宰相留正之去,去不以礼;谏官黄度之去,去不以正;近臣朱熹之去,复去不以道。自古未有舍宰相、谏官、讲官而能自为聪明者也。
愿极还熹,勿使小人得志,以养成祸乱"他敢于这样逆鳞犯颜,予头直指宁宗和韩胃,确非常人所能为。自"庆元党禁"起,他被列入党人受到打击,回川在宣抚司任职,又常忤宣抚副使吴曦。
吴曦叛时他已回到南充,宣抚司的幕官薛绂也来到南充,宣抚使程松也来南充,总赋刘崇之也到南充来。游仲鸿指着案上书有"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的册子向薛绂说:我已向家里人说好,"曦逼我死,即填其日"。
游仲鸿又向薛绂说:我已写信劝杨辅讨贼,杨辅不用我议。如程松肯用我议,我用积俸二万缗犒兵,护送他到成都。
结果,程松不顾而去。游仲鸿又遣子游似,将讨贼之义说刘崇之,崇之也不听。
这说明游仲鸿有过人的胆识,才有上述的主张与活动。如当时的游仲鸿有路以上地方大员的权位,那讨吴曦的大功,就不属于安丙和杨巨源了。
游似从中进士起,一直官运亨通,做到右相封国公,没有受过挫折。其间,除了跟理宗讲心学、论王道、劝其亲儒从谏、敬畏检身、节用致爱、选贤共理外,则没有什么特异的政绩可言。
但游似在朝期间,正是南宋中兴,理宗求治,确立理学地位时间。一些贤才及受党禁打击和影响人员多被引用到朝里来了,如范钟、真德秀、魏了翁、赵葵、余[王介]等,均是这个时期入朝和受职的。
所以游似被人称为朝中正士,被杨升庵评为南宋"蜀中四贤相"之一。游氏父子开南充性理之端。
理学起于北宋,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哲体学系。游仲鸿入朝,一面佐赵汝愚定策,一则"常从朱子讲学"。
游仲鸿因此接受了朱熹理学的思想观点,朱熹还称游仲鸿是蜀中奇士。当朱熹被斥出朝时,他上书反对,要求"极还"朱熹。
后来,把游仲鸿列入"伪学",受到打击。死后,刘光祖表其墓道日:"呜呼!庆元党人游公之墓。
"游似的学术观点不但受其父和他老师刘光祖的影响,还受到理学功臣魏了翁的影响。魏在潼川(今三台)做官时,即邀游似去研究性理之学。
游似说:"嘉定十四载(1221),余方家居。公致之潼川郡斋,同诸友读易,偏考旧说,切磋究之。
"这年游似中进士,开始在朝为官。第二年魏了翁也被召入朝,他们关系更好,用游似的话说:"常过余语"。
他对魏"第在外而心服是寄不为外,在内而情意不亲不为内"的讲解是"击节称叹"(拍掌叫好)。可见,游似在理学上是以受魏了翁的影响为大。
所以游似同皇帝论理讲治时,就充分体现了以心为主的理学。游似在权兼礼部侍朗时上疏说:"欲尽事天之礼,当尽敬天之心,心存则政事必适其宜,言动必当其理,雨循其序,夷夏必安其生。
"当游似官史部尚书入侍经幄、皇帝问治时,游似说:"人主一念之烈,足以旋乾转坤,……一念有时间断,则无以挽回天下之大势。"游似的论述是紧紧抓着心、念不放,把它当成万能的东西,这既反映了他的理学思想,也反映了魏了翁的主观唯心的理学思想。
我们知道,魏了翁的理学思想来于李燔,李燔是朱熹的学生。朱熹-李燔-魏了翁-游似,这条线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嘉庆版《南充县志·外纪》说:"南充游忠公,常从朱文公(熹)讲学,深明性理,迄今县中颇得其传,盖自游氏父子云。"《杂识志》又说:"宋高宗南渡后,中原文献。
8.答陈商书文言文及翻译你好:
《答陈商书》原文如下:
愈白:辱惠书,语高而旨深,三四读尚不能通晓,茫然增愧赧;又不以其浅弊无过人知识,且喻以所守,幸甚!愈敢不吐情实?然自识其不足补吾子所须也。
齐王好竽,有求仕于齐者操瑟而往,立王之门三年不得人。叱曰:“吾瑟鼓之能使鬼神上下,吾鼓瑟合轩辕氏之律吕。”客骂之曰:“王好竽而子鼓瑟,虽工,如王不好何?”是所谓工于瑟而不工于求齐也。今举进土于此世,求禄利行道于此世,而为文必使一世人不好,得无与操瑟立齐门者比欤?文虽工不利于求,求不得则怒且怨,不知君子必尔为不也故区区之心,每有来访者,皆有意于不肖者也。略不辞让,遂尽言之,惟吾子谅察。
译文为:
韩愈陈说:承蒙你赐书,语言高妙而意旨深奥,读了三四遍还没有读懂,惘然增加羞愧;你又否定了自己的浅陋无过人的智能和见识,并且以自己所坚守的作文之道相告,真是大幸!我怎敢不对你吐露真情?然而,我自己知道我的见解不能够满足你的需要。
当年齐湣王好听吹竽,有个想到齐国求官的人拿着瑟到齐国,在齐王的门口站了三年而不被邀请入内。他大声叱骂说:“我鼓瑟技艺高超,能使鬼神感动,我鼓瑟完全合于轩辕氏的乐律和音律。”有客人骂他说:“齐王好听吹竽,而你只会鼓瑟,即使你技艺高超,但齐王不喜欢,你有什么办法?”这就是所说的精于鼓瑟而不精通于求齐王之道。如今在这个社会上考进士,在这个社会上求利禄、求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在写文章方面却一定让全社会的人都不喜欢,岂不是和操瑟立于齐王之门以求仕的人一样吗?文章虽然写得精工,但不利于求仕,求官得不到就发怒,就怨恨,孰不知你一定要写这样艰涩之文是不对的!因此,凡有来访者,我本人的真挚情意,都倾向于文章之不至者。我一点也不谦让,于是就言无不尽了,希望你详察而见谅。
希望能帮上你的忙。
9.司马楚之文言文翻译司马楚之,字德秀,是晋宣帝的弟弟太常司马馗的第八世孙。父亲司马荣期,是司马德宗的梁、益二州刺史,被他的参军杨承祖杀死。楚之当时十七岁,送父亲的遗骸回丹阳。适逢刘裕诛灭司马氏亲属,叔叔宣期、哥哥贞之一同被杀。楚之于是藏在和尚中渡过长江。从历阳向西进入义阳、竟陵蛮地中。等到叔祖父荆州刺史司马休之被刘裕打败,(楚之)又逃亡到汝水颍水一带。
楚之年轻时有英武豪迈的气概,能谦恭地对待士人。与司马顺明、道恭等到处聚集党徒。等到刘裕自立为皇帝,楚之谋求报复,聚集党众占据长社,归附他的常常有一万多人。刘裕很怕他,派刺客沐谦杀害楚之。楚之对待沐谦很厚重。沐谦夜间假装生病,知道楚之必定亲自来,打算趁机杀死他。楚之听说沐谦生病,果然亲自端着汤药去看望他。沐谦感激他的心意,于是从卧席下取出匕首,把情况告诉他,说:“将军被刘裕顾忌和畏惧,希望不要轻率,而以保全为先。”楚之叹息说:“如果像所说的那样,即使有防范,恐怕也会有所失。”沐谦于是委身事奉他。
跟从世祖证讨凉州,因功被赐给奴隶一百户。义隆派遣将领裴方明、胡崇之侵犯仇池。任命楚之为假节,与淮阳公皮豹子等统领关中各军从散关西进,打退方明,俘获崇之。仇池平定而后返。
皇上讨伐蠕蠕,诏令楚之与济阴公卢中山等督促运输以接济大军。当时镇北将军封沓逃入蠕蠕,劝说他攻打楚之等用以切断粮食运输。蠕蠕于是派探子进入楚之的军中,割下驴耳而去。有报告失去驴耳的,将领们无人能明察。楚之说:“一定是探贼割下它作为凭证,贼军将要到来。”当即指挥军士砍伐柳树修筑栅栏,浇水使它结冰,栅栏修好而贼军到来。冰层厚实而栅栏坚固,不能强攻,贼军于是四散离去。世祖听说后嘉奖了他。
在边境二十多年,以清廉俭朴闻名。和平五年逝世,当时七十五岁。高宗怀念惋惜他,让他陪葬金陵。
三、急***帮忙翻译下这篇文言文吧******
王澄,字平子,晋代的有名人士,王衍的弟弟。琅琊临沂人。在当时很有名,有着过人的勇敢和力量,权臣王敦很是顾虑畏惧,所以就把他杀害了,当时年仅四十四岁。《晋书》第四十三卷有他的传记。王澄,字平子。小时候就十分警醒觉悟,虽然还不能说话,看见别人的行为,就能明白别人的意思。王衍的妻子郭氏生性贪婪卑鄙,想叫奴婢去大路上扛粪。王澄那年十四岁,劝说郭氏这样做不可以。郭氏大怒,对王澄说:“过去老夫人临终时,把你小子托付给我,而不是把我托付给你。”所以就拉着王澄的衣服,想用棍子打他。王澄争脱后,越窗而逃。
王衍在当时十分有名气,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很有慧眼识人之才。王衍尤其看重王澄、王敦、庾岂攵,曾经对有头有脸的人士说:“王澄第一,王敦第二,庾岂攵第三。”王澄也曾经对王衍说:“大哥外在很正直,可是锋芒太露了。”王衍说:“我真的不做不到象你一样深沉寡言。”王澄因为这个渐渐有了名气。凡是王澄看过的文章,王衍就不再加以评价,只是说“这东西王澄已经看过了”。
年轻时便多次高居要职,渐渐升迁至成都王司马颖的从事中郎。宦官孟玖进谗言害死陆机兄弟,天下人十分痛恨。王澄揭发孟玖的私底下的阴谋,劝司马颖杀了孟玖,司马颖于是杀了孟玖,贵族和百姓没有不说好的。等到了司马颖败亡,东海王司马越招揽他为司空长史。因为迎驾有功,封为南乡侯。迁任建威将军、雍州刺史,王澄没有去履职。
当时王敦、谢鲲、庾岂攵、阮修都是王衍的亲戚和朋友,号称四友,喜欢与王澄一起玩乐,还有光逸、胡毋辅之等一起逍遥。大排筵席,大玩特玩。
晋惠帝后期,王衍提请王澄为荆州刺史、受领代表皇帝的持节都督,及南蛮校尉,王敦为青州刺史。王衍常常问问他们治国方略,王敦说:“应当事到临头随机而变,不可以事情好没发生就就议论。”王澄却言辞显露锋芒,从不按常理出牌,一时间满座都大为叹服。王澄即将离开京城履职,几乎全朝廷的人都来了。王澄见树上有喜鹊窝,于是脱衣爬上树,伸手抚摸着,神情十分严肃,就像边上没有人一样。刘琨对王澄说:“你外在看似散漫开朗,而内心却是一副侠肝义胆,以这种状态生活在现今社会,可能会不得好死。”王澄沉默着不说话。
王澄到了荆州刺史任上后,日夜喝酒,不管政事,就算是敌寇犯边的重要军情,也满不在乎。选拔出身低微的顺阳人郭舒就职别驾从事的官职,委任他州府的大事。
当时京城危急,王澄率军队,即将奔赴战场救国救难,但是狂风吹断了他的仪仗杆子。正当王如进犯襄阳,王澄军的前锋到达宜城,派遣使者见襄阳太守山简,被王如的党羽严嶷所捕获。严嶷派人扮作从襄阳来的人来见自己,问这个人:“襄阳打下来了吗?”那人回答说:“昨天早上城池被攻破了,山简已经被抓住了。”然后假装对王澄的使者看守放松,让他自己逃亡了。王澄听说襄阳失守,十分相信,就罢兵回来了。后来得知实情而感到羞耻,推脱军粮运输不力,把罪名推诿给长史蒋俊,把蒋俊斩了,最后还是没有得到晋升。
巴蜀难民散布在荆、湘的地方,与当地人起了纷争,于是杀了县令,屯居乐乡成为占山为王。王澄派成都内史王机征讨。土匪们请求投降,王澄假意同意,而后又在宠洲袭击他们,把他们的妻子儿女做为赏赐给了自己的士兵,把八千余人淹死在长江中。就这样益州、梁州的流民四、五万人,一时间都造反了,推举杜弢为首领,向南击破零桂,向东打到武昌,在巴陵大败王机。王澄也没有忧虑恐惧的意思,只是和王机日夜喝酒,玩投壶赌博的游戏,玩了数十局这才起身。杀了当地富人李才,夺取李家的财产赏赐给郭舒。南平太守应詹急忙劝诫,王澄没有听从。这样上上下下离心离德,内外都怨声载道而反叛。
王澄的名望虽然受损,但是依旧骄傲自得。然后派军攻击杜弢,驻军在作塘。山简参军王冲在豫州反叛,自称荆州刺史。王澄害怕了,派杜蕤守江陵。王澄逃到了孱陵,想找机会逃到沓中。郭舒进谏说:“大人在荆州,虽然没有明显政绩,还没失去民心。现在在西边收容华容向义的军队,足可以擒到王冲这个小丑,为什么要自己逃跑。”王澄只好听从。
最初,王澄命令武陵各郡一起讨伐杜弢,天门太守扈瑰驻军益阳。武陵内史武察被武陵郡的少数民族所杀,扈瑰只能带着孤军回来。王澄大怒,让杜曾替代扈瑰。少数民族首领袁遂,称扈瑰由他辟举为官的,借着为扈瑰报仇为名,袁遂举兵追击杜曾,自称平晋将军。王澄派司马毋丘邈征讨,被袁遂打败。正好元帝召王澄做军谘祭酒,于是就应召就职。
当时王敦为江州刺史,镇守豫章,王澄路过时拜见王敦。王澄过去很有名,比王敦要有名,士人百姓没有不倾慕他的。而且王澄勇敢和力量超人,一直被王敦所忌惮,王澄依然以前的态度羞侮王敦。王敦更加愤怒,邀请王澄一起睡觉,暗地里想杀了他。而王澄左右有二十个亡命之徒,手持铁马鞭护卫,王澄自己也常常拿着玉枕防身,所以王敦没有机会得手。后来王敦赐王澄和左右护卫喝酒,他们都喝醉了,借走王澄的玉枕看。于是王敦下床质问王澄:“为什么要与杜弢通敌写信?”王澄说:“事情自然可以验明。”王敦想要搜身,王澄手拉着王敦的衣服,最后都把衣带拉断了。最后爬上房梁,大骂王敦:“你这样做,祸事马上就要到了。”王敦命令大力士路戎用绳子累死了王澄,当时王澄年四十四岁,王敦让马车载着王澄的尸体回家了。刘琨听说王澄死了,叹口气说:“王澄是咎由自取啊。”等到王敦被杀后,王澄的旧部佐著作郎桓稚上表替王澄说情,请求加赠谥号。皇帝下诏恢复王澄官位,谥号为宪。王澄长子王詹,很早就死了。次子王徽,担任右军司马。
兄弟太累了,就帮你这次,以后20分估计没人愿意干了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翻译哥和帮忙翻译下这篇文言文吧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