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师大人】巾帼文明示范岗!点赞!
来源:杭州师范大学 时间:2025-01-06 23:09:10
在校妇联公布的含“她”量颇高的
年度“巾帼文明示范岗”名单上
药学院“80后”教授王怡
领衔的抗炎创新药物研发团队
引发师生关注
这支平均年龄34岁、女性科研工作者占比超70%,致力于阻断“炎症风暴”的科研团队组建刚满一年,便拿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字头项目,团队带头人王怡成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
关注团队每一位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
“申报文本要精准地表述你想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清晰阐述和有力展示研究基础对于提高立项成功率至关重要。”“只有当立项依据严谨完整且具有说服力时,项目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最近两周,王怡忙着指导团队三位青年博士修改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书。“只要她们发来文本我一定及时看,这是我当前最主要的一项工作了。”王怡笑着说。
“前前后后加起来改了十来稿,必须得把好关,我有责任帮助她们系好科研的‘第一粒扣子’。”王怡进而解释,身为团队负责人,要在青年教师的科研起步阶段给予全方位引导和扶持,确保他们能够在科研道路上快速成长并走上正确的轨道。
王怡教授在实验室作指导该团队炎症机制研究方向、主攻药物作用靶点鉴定的青年教师林园园参与了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报。她告诉记者,早在她还没有完成申报书初稿时,王怡就直言有需要可以随时交流,这让她“很受触动”。“王老师常常会尝试采用新颖且富有洞察力的角度,以探讨交流的方式来充分阐明立项依据,让我受益匪浅。”林园园说,“这段时间,王老师对她的文本梳理和指导常常进行到深夜,即便碰上周末也没停过。”
团队季度PI负责人汇报会
而在主攻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药物虚拟筛选方向的团队成员王哲心里,王怡称得上是“才华横溢、兼具严谨与亲和力的学者”。“在每一季度各PI负责人汇报项目会上,王老师像‘掌舵人’,她展现出的前瞻性思维,以及对具备重大价值科学问题的独到见解,让人深受启发。”在王哲印象中,王怡曾在一次会上提出,开展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制和干预靶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而从慢性炎症出发,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新药物,有望为糖尿病并发症提供有效防治策略。后来,这也成为了该团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在学业上不放弃,在事业上有追求,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榜样力量
作为团队带头人,王怡长期从事代谢病并发症中的炎症分子机制和药理学研究,从代谢紊乱物诱导慢性炎症发生的角度揭示代谢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为相关疾病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候选新药,在加盟我校药学院后,她随即将目光放在了组建团队和搭建平台上。
“研究发病机制、找出干预靶点、研发原创新药、实施临床试验,按照开发原创新药的阶段,以PI制筹建了炎症机制研究、药物筛选、新药研发、临床转化等4个科研团队。”在王怡看来,过去20多年来,我国的新药研发格局已有重大变化,即从拼数量(me-too)、拼速度(me-quicker)发展为拼质量(me-better)、拼创新(first-in-class)的进阶征程。
“近些年中国医药创新逐渐在全球医药生态圈崭露头角,但目前创新药物研发仍然存在瓶颈和短板。比如国内生物医药领域基础研究较薄弱,早期新药临床前研究经费投入力度不足,这极大阻碍了原创药物的研发。只有实现生物医药行业人才破局,才能实现药物研发从Me-too(仿制药)到first-in-class(创新药)。”王怡说,“我希望投身医药创新发展,做中国人自己的原创新药。”
王怡作题为《投身医药创新发展,做中国人自己的原创新药》的主题报告
从新药研发的源头上直面前沿挑战,王怡的科研之路走得很坚定。2019年,王怡牵头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化学1.1类新药C66的临床前研发”项目获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其团队所研发的通过抗炎机制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化学1类新药C66已于2023年获国家药监局新药临床试验批件。“这是我目前比较满意的一项成果,它真正实现了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临床试验阶段。”这是一项涉及化学、生物学、药理学、毒理学、临床医学、统计学、药物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杂工程,更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王怡坦言,“拿如何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来说,我们在这一项目中就走了不少弯路,当然也积累了很多经验。”
事实上,选择抗炎创新药物研发之初,王怡也曾困惑于“如何才能寻找到有价值的科学问题”。2007年,王怡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院作访问学者,此后一年间,她下狠功夫、花大力气开了6个课题方向,然而随着实验进程持续深入,她才发现并非所有问题都具备科学价值,兜兜转转仅产出2项成果。“这些研究课题或是过于琐碎或局部,无法延伸至更大的科学范畴,缺乏普适性或深刻性,或是已经被科学研究充分证实或否定,再进行研究并无新的理论突破或实质性进展,抑或是研究方法设计不合理......”王怡笑称,“如果不是具备对复杂科学问题的好奇心,不是源于内心对科学研究的真爱,那很难坚持下去的。”
抗炎创新药物研发团队骨干成员合影
尤值一提的是,同为女性科研工作者,王怡还特别关注团队“她力量”。“别让性别成为职业发展的绊脚石。”在王怡看来,在学业上不放弃,在事业上有所成,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榜样力量。事实上,据一项权威数据显示,中国拥有女科技工作者近4000万人,占全国科技工作者总数四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