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师大人】“深夜但凡学院有灯亮着,一定少不了勤园22号楼220实验室”
来源:杭州师范大学 时间:2024-01-27 19:02:46
近日,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青年教师邵欣欣有好消息,他带领团队在烷基碘化物的自由基胺化研究上取得最新进展。在合成化学领域论文“内卷”的当下,邵欣欣在Nature子刊发表研究成果并不容易。研究中,他和团队成员在一年半时间里开展反应条件筛选、底物普适性考察、方法多样性转化和机理实验探究等多项实验,成功制备了一系列烷基-芳基取代的偶氮类化合物,还利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技术对其进行检测。
有趣的是,这项研究完全是实验中的偶然发现。“相当于普遍认知是在底物A中添加B和C,经反应会产生D,但我们在一次实验中意外发现,添加了B之后的底物A,直接与其进行反应并形成E,说明C并没有发挥作用。这非常有趣,也打破了我们传统的认知。”邵欣欣笑着告诉记者,“推开一扇科学发现之门,或许是在数以万次实验中偶然的一次‘无心插柳’。”
邵欣欣在实验室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院长章鹏飞教授对邵欣欣这样评价:“他坚持不懈地深化拓展研究方向,发表了好几篇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作为年轻教师,他表现得非常优秀。”
“有机氟硅资源的新一代转化反应及其功能开发”青年团队(左2为邵欣欣)
“做好科学研究,离不开高效率的勤奋”
除了日常教学,邵欣欣几乎都“泡”在实验室里。“最近一年,我几乎没有一天早于24:00回过家。”在邵欣欣看来,要做好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靠勤奋与毅力,“如果能够潜心科研,肯定会有成果,别的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邵老师每天来得比我们早,走得比我们晚。”据有机化学2021级研究生许月念介绍,深夜但凡学院有灯亮着,一定少不了勤园22号楼220实验室。“实验设备有限,比如我们只有一个实验室配备了6个通风橱,邵老师就等我们吃饭或是休息的空档再去做实验,哪怕只有短短十几分钟。”许月念说。
更为重要的是,邵欣欣特别重视提高做事效率。同样一项实验,在不降低标准、不省略流程的前提下,从准备材料到开始观察实验效果,邵欣欣会把时间卡在5分钟内。“熟能生出百巧来,这是在实验室里‘练’出来的基本功。”邵欣欣进而解释,“这一方面有效避免了一些化学试剂遇空气潮解现象而影响实验结果的问题,另一方面提高实验效率后就能腾出更多时间思考新的问题。”
就连折叠称量纸,邵欣欣都要求“快”。称量纸是实验室中很常用的实验用品,是一种用以承载或转移粉末状或小颗粒药品的轻薄有韧性的纸。“不少人都习惯对折称量纸,而我更倾向于把称量纸折叠成漏斗的形状,这样不易撒出粉末,也更容易迅速掂量出重量。”邵欣欣称之为“攻读博士期间保留的实验习惯”。说罢,他随即拿起手边的称量纸演示一番,对折、展开,换方向再对折、再展开,两边折角,翻出来就是漏斗的形状,一番轻巧动作下来,用时不到3秒钟。
“科学之路既无捷径也无坦途”
不论是从异常而难解的现象中寻找研究的方向,还是在一次次失败和偶然一次成功中发现真理的痕迹,邵欣欣的科研生涯都与氟化学相伴。“我与氟功能试剂创制与应用研究打交道13年了。”邵欣欣坦言,“科学之路既无捷径也无坦途,但我义无反顾。”
让邵欣欣印象深刻的是,在一项关于经镍催化的烷基、芳基碘化物与基于砜基骨架的硫亲电试剂-硫代磺酸酯的还原偶联反应中,他带着材料与化工专业2023届研究生刘庸反复调整实验步骤、完善实验进程,最终利用镍催化,通过还原偶联策略实现了不对称硫醚和硒醚的多样性合成。
但是,就在他们将这篇自认为“实属创新、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投稿到合成化学领域专业期刊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后不久,就收到了“拒稿”通知。“有些失落,我深知化学键的精准构筑是有机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而镍催化还原偶联构建C-S/Se键在官能团耐受性、低催化剂负载量以及化学选择性上极具优势。于是我鼓励学生投到二区的一个期刊试试,没想到再次被拒稿,再换一个期刊投稿,又被拒稿,反反复复了4次。”邵欣欣直言,“那段时间很揪心,每天刷新查询进展,常常半夜醒来去‘刷’手机查询稿件审核情况。”但他们依然没有放弃,在调整化学反应重新做机理研究半年多后,他们以题为“Construction of Diverse C–S/C–Se Bonds via Nickel Catalyzed Reductive Coupling Employing Thiosulfonates and a Selenosulfonate Under Mild Conditions”重投被拒稿的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终于成了。“半年来,为了阐明反应机理,我们陆续做了自由基捕获实验、对照实验、竞争反应等实验结果和文献报道,提出了这一反应可能的反应机理。”邵欣欣不禁感慨,“科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时有被误解、错判和误判,但科学研究本身就是需要坚守的。”
邵欣欣简介:
邵欣欣,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杜克大学博士后。目前主要从事有机硅化学和氟化学研究,在新颖氟硅化合物的合成、新型含氟试剂的创制与应用以及微通道合成工艺开发等方面开展工作。以第一(含共同第一)/通讯作者在Acc.Chem.Res.,Nat.Commun.,J.Am.Chem.Soc.,Angew.Chem.Int.Ed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总被引1000余次,其中两篇被评为高引用率论文,单篇最高他引>300。部分工作被C&Enews.,Synfacts.,Synform.,Chem.Rev.;Angew.Chem.Int.Ed等专业学术期刊亮点评述。作为客座编辑出版Molucules专刊一期。入选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